传略: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阳村于1948年被划入新析置的文成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基自幼聪颖,据说“读书能七行俱下。”14岁赴括城(今丽水)入处州路郡庠读书,“从师受《春秋》经,人未见其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无顺帝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至元二年(1336),赴江西任瑞州高安县丞。在高安任上,“小民咸慈父戴之,而豪右数欲陷焉”。后来被江西行省辟为职官掾史,“以谠直闻”。不久,辞职归里。居家力学多年,又曾游学江东三年,学问有了长足进步。但仕途坎坷,一直沉于下僚。至正八年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不到一年便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事,为台宪所沮”,又一次辞职,寓居杭州。至正十二年,被江浙行省任为浙东元帅府都事,次年改任行省都事,在温、台一带参与戎事,也只一年多,因建议招捕方国珍,上官“以为伤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威福”,受免职羁管绍兴的处分。至正十六年,复行省都事职,后改任行枢密院经历,在处州谋括“寇”有功,一度升任行省郎中(从五品),可是不久执政者抑其军功,仍以从七品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且“不与戎事”(即夺去兵权),刘基乃“愤而弃官”,居家著书。
至正二十六年(1360),是年刘基50岁,应朱元璋聘,与宋濓、章溢、叶琛赴金陵。刘基向朱元璋呈时务十八策,受到朱元璋礼遇。朱元璋特地为“四先生”建造礼贤馆。从此,刘基参与军机,成了朱元璋开创明王朝的主要谋士。首先,他为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并提出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为朱元璋所采纳。朱元璋对刘基的才华和智慧非常赞赏,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刘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给予了朱元璋重要的建议和指导。
刘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战略决策上,还体现在治理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上。他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他提倡节俭和廉洁,反对奢侈和贪污。他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刘基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他的智慧和才华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被后人尊称为刘文成、文成公,他的故乡文成县也是为了纪念他而得名。刘基的事迹和思想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刘基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被誉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汉族,出生于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因此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后来,他被追赠太师,并谥号文成,因此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以其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而闻名于世。他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领导军队取得重要胜利,尤其在对抗元朝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因此被尊称为军事谋略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外,刘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他的思想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基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大陆,还延伸至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地。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和成就被广泛传扬,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和思想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小说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