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的纪念建筑

纪念建筑
贺知章秘监祠,又称湖亭庙,是为了纪念唐代文学家贺知章而建立的祠堂。相传在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贺知章在绍兴读书时,郡守莫将在他的故地重建了“逸老堂”,用来祭祀贺知章和李白。之后几位太守也对这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重建。然而,在元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建为水马站,贺秘监祠被废弃。直到至正十九年(公元1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在驿站的偏房中发现了贺知章的像,于是在那里建立了祠堂来祭祀他。

明朝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座驿站,将贺秘监祠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清朝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又在后殿进行了修建。现存的建筑是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行的重修,朝向北方。这座建筑共有三进,每进都有五个开间。正殿的门额上题着“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堂内原本有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其中包括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位诗人的二十首诗;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重建逸老堂记》,由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写;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贺秘监祠堂记》,由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写,周伯琦篆刻,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的《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由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写等碑刻。其中一些已经迁移到了天一阁东园。

贺知章的墓位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堌集村的西北角。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逝世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他是一位诗人,曾担任过秘书监的官职。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兵造反,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贺知章的一些后裔逃离家乡,流亡至苏北,在现在的丰县边境的贺庄、贺堌集一带定居。当时这一带是浅滩湖泊,贺家后裔就在湖边定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发展成为方圆百里的水旱码头,为该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固本知源,贺家后裔在村庄的西北角虚构了贺知章的墓,以示纪念。

诗人贺知章的照片
贺知章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出生于唐朝越州(今绍兴),具体地点是永兴(今浙江萧山)。贺知章是一位以绝句见长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清新潇洒。除了写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外,他的作品主要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为主。他的两首著名作品《咏柳》和《回乡偶书》广为流传,被人们称赞并传诵至今。这两首作品都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19首作品被记录下来。关于贺知章的死亡信息,文中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