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照片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出生于唐朝越州(今绍兴),具体地点是永兴(今浙江萧山)。贺知章是一位以绝句见长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清新潇洒。除了写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外,他的作品主要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为主。他的两首著名作品《咏柳》和《回乡偶书》广为流传,被人们称赞并传诵至今。这两首作品都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19首作品被记录下来。关于贺知章的死亡信息,文中没有提及。

介绍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出生在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年轻时就以其才华出众而闻名。公元695年,他在唐武后(武则天)的证圣元年中乙未科中荣获状元的称号,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的职位,后来又晋升为太常博士。他还曾担任过礼部侍郎、秘书监和太子宾客等职务。

贺知章的个性旷达不羁,以“清谈风流”而闻名。他尤其在晚年更加放纵自己,自称“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在他八十六岁时,他决定告老还乡,回到了故乡。不久之后,他去世了。

贺知章是盛唐前期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大多已经散佚,现在只剩下二十首。尽管数量不多,但这些作品却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贺知章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世界的热爱。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他的诗作常常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除了诗歌,贺知章还以其出色的书法技艺而闻名。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艺术的瑰宝,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贺知章的作品数量有限,但他的才华和影响力却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诗歌和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唐代文化的瑰宝。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赞美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 贺知章介绍详情»

轶事

贺知章是唐玄宗天宝初年的一位秘书监,以其文名而闻名于世。在他上书朝廷,表达了想要告老还乡的愿望后,玄宗对他非常尊重,并给予了特殊待遇。在贺知章离开前与唐玄宗告别时,他不禁泪流满面。唐玄宗问他是否还有其他要求,贺知章说:“臣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为老臣归乡之荣。”玄宗回答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你的儿子宜名为孚。”贺知章感激地接受了这个命名。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贺知章突然恍然大悟,自嘲道:“皇上真是取笑我啊。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这个故事展示了贺知章的幽默和自嘲的一面。

贺知章是一个修道的人,他修炼的是“真”,不能说谎。他当时担任高官,诗文也很有名,他不会对一个刚刚出道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人。因此,他和李白成为了好朋友。他们都喜欢喝酒,都被称为“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提到了贺知章,形容他喝醉后骑马像坐船一样,最后掉进井里睡着了。这个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贺知章的酒量和酒品。

贺知章没有留下太多的诗文,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对修炼理论也有深入的研究。最终,他放弃了官职,成为一名道士,这是他多年修炼和坚定道心的明证。

在86岁时,贺知章患了一场重病,躺在床上已经没有意识。然而,他奇迹般地恢复了生机,重新回到了人世间。这个经历也许是他修炼成果的体现。

贺知章的故事告诉我们,修炼是一种人生的修行,需要坚持和信念。他的故事也展示了他幽默和自嘲的一面,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喜爱的人物。 贺知章轶事详情»

野史逸闻

贺知章与王老的相遇,让他对这位平凡的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老的生活简单朴素,只有一个使唤童子,没有家属,而且他的职业只是在西市卖穿钱绳索。然而,贺知章通过观察和与他的交往,逐渐发现了他的不凡之处。

贺知章对王老的尊敬和好奇心逐渐增加,他开始向王老询问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因此他希望能够拜王老为师,学习道法。为了表示诚意,贺知章和夫人拿出一颗明珠,自称是多年前在家乡得到的,特地敬献给王老,并请求他传授道法。

然而,王老接过明珠后,却让使唤童子用明珠换来了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一起享用。贺知章内心感到不悦,觉得自己的宝珠被轻易地使用了。但王老察觉到了贺知章的不满,他解释道:“道术可以心得,不在于力争。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就无法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而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

贺知章听了王老的话,有所领悟。他明白了王老的用意,决定拜别王老并离开。过了几天,贺知章发现王老不见了。这一切让贺知章深思,最终他决定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于一些平凡的人或事物容易忽视,但他们可能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经历。贺知章通过与王老的交往,不仅学到了道法的真谛,更领悟到了修道的真正意义。他明白了修道并不在于追求名利和物质,而是要有一颗虚怀若谷的心态,勤奋地探索和追求内心的真正追求。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以貌取人,要善于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和潜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交流,就能够发现他们的不凡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懂得珍惜和尊重他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忽视别人的贡献和价值。

贺知章与王老的相遇,不仅改变了贺知章的人生轨迹,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的智慧和经验,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贺知章野史逸闻详情»

生平

不禁赞叹不已,称其为“诗仙”。贺知章与李白、张旭等文人常常相聚饮酒作诗,互相切磋文艺。他们被称为“醉中八仙”,并与包融、张若虚等人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的诗文精湛,尤其擅长草隶书法,被当时人称为“当世称重”。他的书法作品常常只有数十字,但却被珍视传世。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的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少时就以诗文才华闻名。他在唐武后证圣元年中进士,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之后,他先后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等职务。在开元十年,他被张说推荐入丽正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籍。然而,这项工作未能完成,他转任太常少卿。后来,他担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等职位。最后,他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时,他改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此被人称为“贺监”。

贺知章的诗文和书法都非常出色。他的诗文被人们称赞为精湛,他的书法品位也很高。他尤其擅长草隶书法,被当时人称为“当世称重”。他的书法作品常常只有数十字,但却被珍视传世。他常常与张旭、李白等人一起饮酒作诗,互相切磋文艺。他们被称为“醉中八仙”,并与包融、张若虚等人结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的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他的书法作品被爱好书法的人们视为珍品。他的诗文也广为人传诵,其中《回乡偶卷》的两首诗尤为脍炙人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两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他对李白的诗文赞叹不已,被称为“诗仙”。他与李白、张旭等文人常常相聚饮酒作诗,互相切磋文艺。他们被称为“醉中八仙”,并与包融、张若虚等人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的诗文精湛,尤其擅长草隶书法,被当时人称为“当世称重”。他的书法作品常常只有数十字,但却被珍视传世。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的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生平详情»

书法的成就

贺知章,一个文采出众的诗人,他的才华被世人所熟知。然而,很少有人了解他的书法造诣。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能够欣赏到的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品就是他的草书《孝经》。

贺知章的书法擅长草隶,窦臮在《述书赋》中称赞他的书法:“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在注中解释道:“贺知章每当兴致勃勃时,喜欢书写大字,有时三百言,有时五百言,他的诗笔随心所欲……突然间有灵感,与自然争奇斗艳,超越了人工的能力。”窦氏兄弟评价唐代名家的书法时常常嘲讽,但却推崇贺知章的书法“与自然争奇斗艳,超越了人工的能力”,可见贺知章当时书法的声誉之高。

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寺》中写道:“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首诗流传至今,表达了对贺知章书法的赞美。在传世的书法作品中,贺知章的草书《孝经》和石刻《龙瑞宫记》等作品备受推崇。

《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彩奕奕。他将隶书的意境融入到章草中,追求高古的风格。既有唐代严谨作风的特点,又有晋代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代的书法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贺知章的书法作品虽然不如他的诗歌那样广为人知,但却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才华。他的草书《孝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传世的经典之作。通过欣赏贺知章的书法作品,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文采出众的诗人,也能够感受到他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 贺知章书法的成就详情»

纪念建筑

贺知章秘监祠,又称湖亭庙,是为了纪念唐代文学家贺知章而建立的祠堂。相传在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贺知章在绍兴读书时,郡守莫将在他的故地重建了“逸老堂”,用来祭祀贺知章和李白。之后几位太守也对这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重建。然而,在元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建为水马站,贺秘监祠被废弃。直到至正十九年(公元1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在驿站的偏房中发现了贺知章的像,于是在那里建立了祠堂来祭祀他。

明朝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座驿站,将贺秘监祠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清朝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又在后殿进行了修建。现存的建筑是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行的重修,朝向北方。这座建筑共有三进,每进都有五个开间。正殿的门额上题着“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堂内原本有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其中包括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位诗人的二十首诗;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重建逸老堂记》,由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写;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贺秘监祠堂记》,由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写,周伯琦篆刻,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的《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由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写等碑刻。其中一些已经迁移到了天一阁东园。

贺知章的墓位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堌集村的西北角。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逝世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他是一位诗人,曾担任过秘书监的官职。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兵造反,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贺知章的一些后裔逃离家乡,流亡至苏北,在现在的丰县边境的贺庄、贺堌集一带定居。当时这一带是浅滩湖泊,贺家后裔就在湖边定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发展成为方圆百里的水旱码头,为该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固本知源,贺家后裔在村庄的西北角虚构了贺知章的墓,以示纪念。 贺知章纪念建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