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偶书:偶然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回乡偶书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官场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在天宝三载时,他已经年老体弱,决定辞去官职回到故乡越州永兴。这个决定是他中年时离开故乡以来的五十多年里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回到故乡的贺知章心头充满了感慨和思考,他对人生的变迁和世事的沧桑有着深刻的体悟。
这首组诗是贺知章回到故乡后所写,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诗中,他描绘了故乡的美景和繁华,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他认识到人生易老,世事变迁,自己已经年老体弱,时光荏苒,心头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这首组诗展现了贺知章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无常的感慨。通过这首诗,贺知章向读者传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也成为了贺知章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时间对比,表现了离家与回乡之间的遥远和久远之感;通过语言与鬓发的对比,展现了语言习惯的难以改变和青春的逝去;通过儿童笑问与诗人的感慨对比,揭示了诗人的老迈衰颓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乡偶书二首》鉴赏详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出生于唐朝越州(今绍兴),具体地点是永兴(今浙江萧山)。贺知章是一位以绝句见长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清新潇洒。除了写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外,他的作品主要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为主。他的两首著名作品《咏柳》和《回乡偶书》广为流传,被人们称赞并传诵至今。这两首作品都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19首作品被记录下来。关于贺知章的死亡信息,文中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