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其二》原文赏析

  • huí
    xiāng
    ǒu
    shū
    ·
    èr
  • [
    táng
    dài
    ]
    zhī
    zhāng
  • bié
    jiā
    xiāng
    suì
    yuè
    duō
    jìn
    lái
    rén
    shì
    bàn
    xiāo
  • weí
    yǒu
    mén
    qián
    jìng
    shuǐ
    chūn
    fēng
    gǎi
    jiù
    shí

原文: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相关标签:写景感慨人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回到家后才发现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只有门前那个湖水,被春风吹拂时泛起一圈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完全一样。

注释: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的名字,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周围约300多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当时,他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离开家乡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迁和世事的沧桑,心头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思考。

贺知章在这个年纪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他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见证了唐朝的兴盛和衰落。他曾经在朝廷中担任过重要的职务,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渐渐感受到了人生的易老和世事的变迁。他回到了故乡,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

在这样的背景下,贺知章写下了这组诗。这些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他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无常的深刻认识。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这组诗不仅仅是贺知章个人的感慨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贺知章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华,通过这组诗作,让人们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和感慨。

这组诗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赞赏,成为了贺知章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的创作,更是一种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和表达。通过这组诗作,贺知章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珍惜和思考。 《回乡偶书·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诗是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的变化,感叹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无常。诗中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岁月多”、“近来”、“旧时”,营造出一种低回沉思的氛围。

诗人在诗中重复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离别家乡多年后的归来。这是因为他的感慨都是由于背井离乡多年所引起的。接下来,诗人转向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特别是镜湖的水波。尽管诗人已经离开镜湖多年,但湖水的波澜依旧如故。诗人独自站在镜湖旁边,感受到了“物是人非”的感触,于是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通过使用“不改”和“惟有”这样的词语,强调了人事的变化和湖波的不变。在湖波的映衬下,人事的变化显得更加深沉。整首诗的情感也由直抒的一二句转向了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增强了感情的表达。

与第一首诗相比较,诗人在听了亲朋介绍后,独自站在湖波之旁时,感伤的情绪愈发强烈。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愈发感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深深感慨。 《回乡偶书·其二》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照片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出生于唐朝越州(今绍兴),具体地点是永兴(今浙江萧山)。贺知章是一位以绝句见长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清新潇洒。除了写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外,他的作品主要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为主。他的两首著名作品《咏柳》和《回乡偶书》广为流传,被人们称赞并传诵至今。这两首作品都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19首作品被记录下来。关于贺知章的死亡信息,文中没有提及。

猜您喜欢

逍遥堂会宿二首

宋代 苏辙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复移守胶西⑶,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⑷,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⑸,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落第长安

唐代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代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