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逍遥堂后面,有一片千丈高的幽森古木,在半夜里远方传来萧萧的风雨声。我错误地以为实现了与你共同听夜雨的约定而感到高兴,暂时忘记了眼前只是漂泊在彭城。
秋天官舍里夜晚凉如水,我离去后你将像山公一样烂醉如泥。困卧在北窗喊也喊不醒,只听得窗外风吹松竹,寒雨凄凄。
注释:“夜雨”句:这句出自苏轼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余杭:指杭州。
胶西:今山东胶县,宋代属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这里指密州。
淮阳:即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济南:即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
澶:澶州,今河南濮阳。濮:濮州,今山东鄄城北。
千寻:原本写作“千章”,根据别本改。一寻为八尺,千寻形容树木高大。
中宵:夜晚。
对床:两人对床而卧。
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东阁:一作“官阁”。
客去:一作“别后”。客,指作者自己。
山公醉似泥:引用山简事,《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为襄阳太守时,“每次出去游玩,经常去习家的池塘,设宴就醉,称之为高阳池。当时有儿童唱歌说:‘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公,指苏轼。
北窗:一作“纸窗”。
凄凄:寒冷的样子。
《逍遥堂会宿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熙宁十年(1077年)的四月,苏辙将苏轼送往徐州,这个地方也被称为彭城。苏轼在徐州居住了一百多天,直到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开徐州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担任签判官。在苏轼在徐州期间,他创作了两首诗,这两首诗作于当年的七月。逍遥堂是苏轼在徐州的居所,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间的闲适生活。这段时间对苏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在这里感受到了自由和宁静,也有了许多灵感。逍遥堂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两首诗作也是在逍遥堂中创作的,它们表达了苏轼对徐州的眷恋和对逍遥堂生活的向往。这段创作背景为这两首诗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意义,使它们更加深入人心。 《逍遥堂会宿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分析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第一首《感旧诗》是苏辙写的,通过描写徐州逍遥堂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与兄长苏轼在京师怀远驿相约的回忆和思念之情。诗中秋风秋雨给人以凄然之感,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喜悦的,因为他们在七年后终于再次相聚。然而,这种喜悦却是误会,因为他们本来是相约早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现在却都在做官,行动不再自由。诗中的“不知”一词既是暂时忘却漂泊的结果,也是诗人对自己误会的自嘲。最后,诗人表示暂时漂泊彭城并没有什么可喜的。
第二首诗是苏辙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苏轼的心情。诗中通过描写秋凉和山简的事迹,表达了苏辙对苏轼离去后的孤独和苦闷的推测。诗中的凄风苦雨进一步加深了清冷的气氛,突出了苏轼的苦闷情绪。整首诗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都以秋风秋雨为背景,通过描写景色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己境遇的反思。
《逍遥堂会宿二首》赏析详情»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他在文学、政治和教育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苏辙在文学方面,以其散文和诗歌才华闻名。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主题。他的诗歌则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著称,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题。
在政治方面,苏辙曾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保持传统制度和政治秩序。他因此被贬为河南推官,后又因与哲宗及元丰诸臣发生冲突而多次被贬谪。尽管遭受了政治打击,但苏辙仍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在教育方面,苏辙注重培养人才,曾任教于国子监,培养了许多学生。他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主张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品德,以造福社会。
苏辙的一生经历了风波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文学、政治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被后人广泛传颂,被尊称为文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