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堂会宿二首》原文赏析

  • xiāo
    yáo
    táng
    huì
    宿
    èr
    shǒu
  • [
    sòng
    dài
    ]
    zhé
  • zhé
    yòu
    cóng
    zhān
    shū
    weì
    cháng
    xiāng
    shè
    shì
    jiāng
    huàn
    yóu
    fāng
    weí
    zhōu
    shī
    zhì
    ān
    zhī
    fēng
    duì
    chuáng
    mián
    rán
    gǎn
    zhī
    nǎi
    xiāng
    yuē
    zǎo
    tuì
    退
    weí
    xián
    zhī
    zhān
    shǐ
    weí
    fèng
    xiáng
    liú
    shī
    weí
    bié
    yuē
    shí
    tīng
    xiāo
    hòu
    zhān
    tōng
    shǒu
    háng
    shǒu
    jiāo
    西
    ér
    zhé
    zhì
    liú
    huái
    yáng
    nán
    jiàn
    zhě
    nián
    níng
    shí
    nián
    èr
    yuè
    shǐ
    huì
    chán
    zhī
    jiān
    xiāng
    cóng
    lái
    liú
    bǎi
    shí
    宿
    xiāo
    yáo
    táng
    zhuī
    gǎn
    qián
    yuē
    weí
    èr
    xiǎo
    shī
    zhī
    xiāo
    yáo
    táng
    hòu
    qiān
    xún
    cháng
    sòng
    zhōng
    xiāo
    fēng
    shēng
  • duì
    chuáng
    xún
    jiù
    yuē
    zhī
    piāo
    zài
    péng
    chéng
    qiū
    lái
    dōng
    liáng
    shuǐ
    shān
    gōng
    zuì
  • kùn
    beǐ
    chuāng
    fēng
    chuī
    sōng
    zhú

原文: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复移守胶西⑶,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⑷,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⑸,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感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逍遥堂后面,有一片千丈高的幽森古木,在半夜里远方传来萧萧的风雨声。我错误地以为实现了与你共同听夜雨的约定而感到高兴,暂时忘记了眼前只是漂泊在彭城。

秋天官舍里夜晚凉如水,我离去后你将像山公一样烂醉如泥。困卧在北窗喊也喊不醒,只听得窗外风吹松竹,寒雨凄凄。

注释:“夜雨”句:这句出自苏轼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余杭:指杭州。
胶西:今山东胶县,宋代属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这里指密州。
淮阳:即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济南:即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
澶:澶州,今河南濮阳。濮:濮州,今山东鄄城北。
千寻:原本写作“千章”,根据别本改。一寻为八尺,千寻形容树木高大。
中宵:夜晚。
对床:两人对床而卧。
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东阁:一作“官阁”。
客去:一作“别后”。客,指作者自己。
山公醉似泥:引用山简事,《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为襄阳太守时,“每次出去游玩,经常去习家的池塘,设宴就醉,称之为高阳池。当时有儿童唱歌说:‘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公,指苏轼。
北窗:一作“纸窗”。
凄凄:寒冷的样子。 《逍遥堂会宿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熙宁十年(1077年)的四月,苏辙将苏轼送往徐州,这个地方也被称为彭城。苏轼在徐州居住了一百多天,直到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开徐州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担任签判官。在苏轼在徐州期间,他创作了两首诗,这两首诗作于当年的七月。逍遥堂是苏轼在徐州的居所,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间的闲适生活。这段时间对苏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在这里感受到了自由和宁静,也有了许多灵感。逍遥堂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两首诗作也是在逍遥堂中创作的,它们表达了苏轼对徐州的眷恋和对逍遥堂生活的向往。这段创作背景为这两首诗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意义,使它们更加深入人心。 《逍遥堂会宿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分析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第一首《感旧诗》是苏辙写的,通过描写徐州逍遥堂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与兄长苏轼在京师怀远驿相约的回忆和思念之情。诗中秋风秋雨给人以凄然之感,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喜悦的,因为他们在七年后终于再次相聚。然而,这种喜悦却是误会,因为他们本来是相约早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现在却都在做官,行动不再自由。诗中的“不知”一词既是暂时忘却漂泊的结果,也是诗人对自己误会的自嘲。最后,诗人表示暂时漂泊彭城并没有什么可喜的。

第二首诗是苏辙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苏轼的心情。诗中通过描写秋凉和山简的事迹,表达了苏辙对苏轼离去后的孤独和苦闷的推测。诗中的凄风苦雨进一步加深了清冷的气氛,突出了苏轼的苦闷情绪。整首诗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都以秋风秋雨为背景,通过描写景色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己境遇的反思。 《逍遥堂会宿二首》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辙的照片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他在文学、政治和教育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苏辙在文学方面,以其散文和诗歌才华闻名。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主题。他的诗歌则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著称,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题。

在政治方面,苏辙曾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保持传统制度和政治秩序。他因此被贬为河南推官,后又因与哲宗及元丰诸臣发生冲突而多次被贬谪。尽管遭受了政治打击,但苏辙仍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在教育方面,苏辙注重培养人才,曾任教于国子监,培养了许多学生。他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主张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品德,以造福社会。

苏辙的一生经历了风波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文学、政治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被后人广泛传颂,被尊称为文定先生。

猜您喜欢

落第长安

唐代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代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宿扬州

唐代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嘹唳塞鸿经楚泽,
浅深红树见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