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事典故:
崔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黄鹤楼》在当时名扬天下。然而,尽管他有这样一首广为传诵的诗作,历代对他的记述却并不多。甚至连他的生年都存在疑问,只能写成(704?—754年)。在旧版《辞源》中,关于崔颢的注释也只有李白的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以及“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这句话。为什么会有“无行”的评价呢?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崔颢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只担任过太仆寺丞和司勋员外郎这样不起眼的官职。这让人更加想要探究他的真实情况。后来,我在一些典籍中找到了一些关于他的说法。有人说,崔颢早期的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还有人说他“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虽然写闺情的诗作确实不好,甚至很恶劣,但我们不能只看他早期的作品,还应该看他的发展、后期的作品,以及他是否有所转变。至于娶妻唯择美者,这并不应该被视为恶行。爱美之心,人人都有,谁又不爱美呢?但是“俄又弃之”可以说是他恶行的明显体现。虽然有人为他辩解,但结合前后文来看,他只娶美女,然后又抛弃她们,乐此不疲,实在是始乱终弃之行为。然而,崔颢的恶行和他的文章、诗歌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一切。
在我看来,导致对他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崔颢“少年狂傲,纵情迷性,歧视女人”的行为。据传,唐代名士李邕听说崔颢的诗名,特地邀请他前来,崔颢前去献诗,首章写道“十五嫁王昌”,李邕却说:“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让我们来看看崔颢这首献诗的内容吧!《王家少妇》(有人题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是一首描写闺房乐的诗,却惹恼了正直的李邕,他不予接见崔颢而让他离去。真正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崔颢缺乏忠贞的人性。正是因为没有得到有力人士的推崇,崔颢在考中进士后,只能离开京城长安,四处流浪了20年。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淮楚到武昌,再到河东。
崔颢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的行为和作品并不完美。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恶行而否定他的才华。崔颢的诗作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他的《黄鹤楼》至今仍被人传诵。他的早期作品虽然有些浮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后来的发展和转变。崔颢的不幸命运和他的作品并不应该被混为一谈。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的才华和成就,同时也要批评他的恶行。崔颢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的空间,让我们更加珍惜和追求真善美。
崔颢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