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不信谗言,严惩诬告

宋神宗在位期间,曾经发生了两起涉及重要官员的谗言事件。这两起事件都展现了神宗明智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彰显了他对于谗言的不容忍和对于清廉官员的保护。

第一起事件涉及到文学家苏轼。苏轼曾经写了一首《吟桧(树)》的诗,其中有一句“根到九泉无处曲,世间惟有蛰龙知。”王珪将这句诗报告给神宗,并以此为由指控苏轼有不臣之意,要求给予严厉的惩罚。然而,神宗明智地认识到诗人作诗本为咏桧,并没有与自己有任何相干。他坚决不允许将诗人的创作与政治联系起来,因此只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起事件涉及到尚书左丞欧阳修。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欧阳修有乱伦之丑闻,但却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指控。神宗询问故宫臣孙思恭,孙思恭明确表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并指出此事关系到大臣的名节,应该谨慎从事。神宗下诏要求蒋之奇提供证据,但蒋之奇只能以道听途说为由,没有实质证据。进一步调查后,神宗发现这起指控纯属诬告。原来,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因与欧阳修有矛盾,捏造了流言蜚语,将其传给中丞彭思永,而彭思永又将其告诉蒋之奇。神宗对蒋之奇的诬告行为感到愤怒,遂将他和彭思永一并贬职,调离京城。

这两起事件都展现了神宗对于谗言的不信任和对于清廉官员的保护。他明智地辨别了谗言的真伪,并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保护了无辜者的名誉和地位。这种态度和行动树立了一个公正廉洁的政治环境,也为后来的官员树立了榜样。神宗的举动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谗言,要以事实为依据,保护清廉官员的名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诗人赵顼的照片
赵顼

赵顼简介: 宋神宗赵顼(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初名仲针,是宋英宗的长子,生母为高皇后。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他被封为光国公,后又进封淮阳郡王、颍王。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他被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年仅20岁,是为宋神宗。

赵顼即位后,对北宋政治的疲弱深感不满,并且一直欣赏王安石的才干。因此,他立即命令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这一变法被称为“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赵顼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共在位18年。他的庙号是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他被葬于永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