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苏颂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而闻名于世。在他的一生中,他展现了不受苞苴和老成先见的特点。

首先,苏颂平生荐举了许多人才,但他从不收受“苞苴”(赠礼)。据他回忆,只有朝奉郎孟安序每年都会带一罐双井水给他。这显示了苏颂的廉洁和正直,他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财物,以免受到财物的影响。他更注重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而不是外在的物质。

其次,苏颂展现了老成先见的智慧。在宋哲宗时期,守边元帅派遣种朴上朝禀奏,提议立赵纯忠为契丹国君。大家都同意这个想法,只有苏颂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真相尚未明了,如果我们越过国境去立契丹君主,而他们拒绝接纳,将会损害我国的威严。因此,苏颂主张观察事态的演变,等到定局之后再采取行动。最终,阿里骨并没有死,苏颂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

苏颂在执政时,哲宗年纪尚小,大臣们的奏报都要经过宣仁太后的决定。然而,苏颂始终保持忠诚,他会在奏报太后后再禀告哲宗,确保哲宗的意见得到传达。同样,苏颂也会将哲宗的要事宣读告知其他大臣,让他们俯首听命。这种忠诚和尊重使得苏颂备受哲宗的信任和尊重。

后来,哲宗亲政后,元祐旧臣都被贬职,御史周秩想要弹劾苏颂。然而,哲宗却表示,苏颂是一位明君臣,不应该轻率议论这位国家的元老。这再次显示了苏颂的高尚品德和忠诚。

总的来说,苏颂以他的廉洁和正直、老成先见的智慧以及忠诚和尊重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他的一生是对于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典范,也是对于政治家应有的道德和智慧的诠释。

诗人苏颂的照片
苏颂

苏颂简介: 苏颂(1020—1101)是泉州同安人,后来迁居丹阳,字子容,又称苏绅子。他于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皇祐五年,他被召试馆阁校勘,成为太常礼院的同知。随后,他被调任集贤校理,负责编定书籍。英宗即位后,苏颂担任度支判官。神宗登基后,他被提升为知制诰,后来又被任命为审刑院的知事。因为奏报李定拜官不符合章法,苏颂被罢免知制诰的职务,被调任婺州知州。元丰初年,他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后来改任沧州。他还受命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年,苏颂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侍读,他在律历方面的造诣使他负责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他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担任相务使,负责监督百官遵守法律和履行职责,根据能力授予职位。后来,他被罢免知扬州的职务,被调任河南。绍圣年间,他退休。苏颂著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和《本草图经》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