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洪迈(1094年-1157年),字远之,号洪子,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官员。他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洪适甚至官至宰相。洪迈的父亲洪皓曾被金人扣留,而洪迈在年幼时就跟随兄长们攻读。他天资聪颖,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即使是一些农民和庶民的职位,他也能够理解和欣赏。在十岁时,他随兄长适逃亡,曾多次往返于秀州和饶州之间。在衢州的白渡,他看到了一面题有两首绝句的败壁,其中一首是“油污衣”,内容是描述一点清油弄脏了白衣,即使洗遍千江水也无法恢复当初的洁白。洪迈读后深受启发,这表明他从小就有高尚的品格,与众不同。
洪迈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中进士,被任命为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然而,由于受到秦桧的排挤,他被调到福州担任教授。此时,洪迈的父亲洪皓已经从金国回国,担任饶州知州。洪迈决定不去福州,而是前往饶州侍奉父母,直到绍兴十九年(1149年)才赴任。在二十八年(1159年)葬父后,他被任命为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任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三十一年,他被任命为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颜雍派使者来议和,洪迈作为接伴使,坚决主张不与金国妥协。朝廷打算派遣使者前往金国报聘,洪迈毅然请行。于是,他以翰林学士的名义充当贺金国主登位的使者。到达金国燕京后,金人要求洪迈行陪臣礼。洪迈起初坚决不从,但金人将使馆锁住,不给他提供食物和饮水,直到三天后才得以见面。金国大都督提议扣留洪迈,但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行,于是洪迈被遣返。
洪迈回朝后,殿中御史张震弹劾他“使金辱命”,导致他被罢官。之后的乾道二年(1166年),他被任命为吉州知州,后来改任赣州知州。洪迈上任后,非常重视教育,建立学馆,修建浮桥,方便人民。之后,他又被调任建宁府知府。淳熙十一年(1184年),他被任命为婺州知州。在婺州,他大力发展水利,修建了公私塘堰和湖泊共计八百三十七处。后来,孝宗召见洪迈,他建议在淮东修建城池,加强抗金的边防,增加驻军,并补充水军,以加强守备。这一建议得到了孝宗的赞许。洪迈还被任命为佑神观的提举兼侍讲,同时负责修撰国史。洪迈进入史馆后,继续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迈简介: 洪迈(1123——1202)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他的字是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迈是洪皓的第三个儿子。
洪迈在官场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等职务。他还曾担任副丞相,并被封为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洪迈的卒年是八十岁,被追谥为“文敏”。
洪迈的第一任妻子是兵部侍郎张渊道的女儿张氏,后来又继娶了陈氏,两位妻子都被封为和国夫人。
洪迈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文、史等多个领域,尤其擅长写作史书。他的代表作品有《容斋随笔》和《容斋续笔》,这两部书是他的随笔集,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南宋文学的瑰宝。
洪迈的文学风格独特,他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作品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洪迈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尤其以《容斋随笔》和《容斋续笔》为代表。他在官场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封为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洪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都为后世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