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的生平

生平
家境贫寒是叶适少年时代的写照。他出生于温州瑞安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家族祖籍在龙泉县。叶适的父亲叶光祖是一位志向远大但未能入仕的教书先生,而母亲杜氏则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农家妇女。然而,叶适的家境并不富裕,他们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叶家先后迁居了二十一处,居无定址,生活十分艰难。

在求学的道路上,叶适遇到了名儒陈傅良。当时,陈傅良在县城的林元章家执教,叶适经常在那里玩耍,有机会向陈傅良学习。叶适回忆道,他从陈傅良那里受教和请益的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此后,他又在永嘉楠溪从刘愈学习,并结识了当时的名流戴溪、王楠、陈武、刘凤、刘朔等人,与他们交往并向他们请教学问。

十三岁时,叶适随父亲从瑞安迁到了永嘉。当时浙南地区水灾频发,叶家也遭受了灾害。叶适的少年时代过得无定居,他在瑞安漂泊。十五岁时,叶适开始学习诗歌和时文,这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岁时,他在温州乐清的白石北山小学讲舍讲习,为稻粱谋生计。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乾道三年。在这期间,他结交了许多师友,除了陈傅良之外,还有王十朋的门人叶士宁以及林鼐、林鼒兄弟等人。乾道五年,叶适前往金华拜访薛季宣,并向他请教学问,之后他们频繁地书信往来。

从十九岁开始,叶适在婺州地区进行了十年的游学。他曾向郑伯熊学习,但由于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学习,于是在乾道九年(1173年)奉母之命前往临安(今杭州)谋生,并在太学就学。

叶适在淳熙元年(1174年)上书给签书枢密院事叶衡,题为《上西府院书》。在这封信中,他详细论述了天下大势,并指出朝廷之上存在着陋儒生的言论,轻视仁义之学,导致贤者被排斥而不能为国家效力。因此,他希望宰执能够审时度势,重视贤才,以高世之道来治理国家。

叶适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学习。他的家境贫寒并没有阻挡他追求知识的热情和追求学术成就的决心。正是这种坚持和努力,使得叶适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化名人。

诗人叶适的照片
叶适

叶适简介: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出生于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论家,被世人称为水心先生。

叶适在嘉定十六年(1223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被追赠光禄大夫,并获得谥号“文定”(也有一作忠定),因此也被称为叶文定或叶忠定。

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被视为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永嘉学派与当时的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时期的三大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适的思想也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之一。

叶适著有多部重要著作,包括《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和《习学记言》等。这些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观点和政论文章,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