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的生平

生平
初生牛犊: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蒙古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

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金朝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他说不上是金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他八哥就是后来承袭万户爵位的张弘略。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也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熏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他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长矛)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爽郎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随手散落,后来有人为他网罗遗佚,刻印了一部诗集,即传世的《淮阳集》。

整军平叛:主词条:李璮之乱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其兄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他赴蒙古大汗的驻地述职之后,张弘范被留下代理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展示其行政管理才能的绝好机会。他决意要改革风气,严格整顿纪纲。当时蒙古军队的纪律很差,他们所过之处,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国家应该是有法制的,应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行为。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这样,许多违反军纪的蒙古兵都受了处分,不少人挨了军棍。从此以后,蒙古军队风清弊绝,耳目一新。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正是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之乱爆发,张弘范奉命平叛。他迅速调集兵力,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展开了对叛乱势力的镇压。他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将叛乱分子一一剿灭,恢复了山东的安定。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被赞誉为“整军平叛的能臣”。

张弘范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朝政。他秉公执法,勤勉尽责,为国家的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被人们称为“民生之臣”。

张弘范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荣耀,他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勇敢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历史的佳话。

张弘范

张弘范简介: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是元朝初期重要的将领。他是名将张柔的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并在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时跟随。他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被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并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张弘范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并谥号为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又追赠他为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并改谥号为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又追赠他为“保大功臣”,并加封他为淮阳王,谥号为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