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是元朝初期重要的将领。他是名将张柔的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并在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时跟随。他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被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并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张弘范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并谥号为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又追赠他为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并改谥号为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又追赠他为“保大功臣”,并加封他为淮阳王,谥号为献武。
初生牛犊: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蒙古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
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金朝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他说不上是金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他八哥就是后来承袭万户爵位的张弘略。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也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熏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他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长矛)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爽郎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随手散落,后来有人为他网罗遗佚,刻印了一部诗集,即传世的《淮阳集》。
整军平叛:主词条:李璮之乱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其兄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他赴蒙古大汗的驻地述职之后,张弘范被留下代理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展示其行政管理才能的绝好机会。他决意要改革风气,严格整顿纪纲。当时蒙古军队的纪律很差,他们所过之处,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国家应该是有法制的,应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行为。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这样,许多违反军纪的蒙古兵都受了处分,不少人挨了军棍。从此以后,蒙古军队风清弊绝,耳目一新。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正是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之乱爆发,张弘范奉命平叛。他迅速调集兵力,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展开了对叛乱势力的镇压。他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将叛乱分子一一剿灭,恢复了山东的安定。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被赞誉为“整军平叛的能臣”。
张弘范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朝政。他秉公执法,勤勉尽责,为国家的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被人们称为“民生之臣”。
张弘范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荣耀,他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勇敢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历史的佳话。
张弘范生平详情»
张弘范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他因为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段子而为人所知。据说他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骄傲自大,竟然在石崖上刻下了“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这个故事后来被一个秀才改编,他在这七个大字前面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个改编的段子使用了春秋笔法,褒贬之意不言而喻。这样一来,张弘范便成了自取其辱的人物。
这个段子的流传,使得张弘范的名字为人所熟知。然而,我们对于张弘范的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段子上。实际上,张弘范是南宋末年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抵抗元军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张弘范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成为了南宋朝廷的重要将领。在元军入侵南宋的战争中,张弘范率领军队多次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备受赞誉,被誉为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
然而,尽管张弘范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的一次自大行为却给他带来了不少耻辱。据说在崖山战役胜利后,他在石崖上刻下了“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这种自吹自擂的行为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和嘲笑。尤其是那个秀才在这七个大字前面加了一个“宋”字,使得段子变得更加讽刺和让人啼笑皆非。这个段子的流传,使得张弘范成了一个自取其辱的人物。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以这个段子来评价张弘范。他作为一位将领,为南宋朝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勇气和智慧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也为南宋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他的战绩和贡献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和尊重。
总之,张弘范是一个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南宋末年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尽管他因为一个段子而被人们嘲笑,但我们不能忽视他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肯定。
张弘范轶事典故详情»
张弘范墓志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它记录了张弘范在南宋末年的战争经历和他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的故事。这份墓志的出土地点是河北定兴县,后来被转移到易县清真寺内,并最终由易县博物馆收藏。
墓志的立碑时间是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一日。墓志的撰写者是李谦,他使用了篆书的字体,而石匠秦德则负责刻制。墓志的材质是汉白玉,尽管志盖已经失去了,但墓志本身仍然保存完好。墓志的尺寸为长0.97米、宽0.84米、厚0.15米。全文共有57行,满行50字,总字数为2440字,采用楷书字体。
墓志中记载了张弘范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战争中的重要战绩。他率领元军攻破了襄樊和郢汉,最终征服了福建和岒南地区。此外,墓志还详细描述了他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的情节,以及文天祥在被俘后的坚贞不屈。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宋元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弘范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和军事家,他在南宋末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战绩和俘获文天祥的事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墓志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历史文献,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的战争和人物。
通过研究墓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张弘范是一位勇敢而有才华的将领。他率领元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对南宋的灭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为他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同时,墓志中的文天祥故事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片段。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的坚贞不屈和忠诚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被俘后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总的来说,张弘范墓志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它记录了张弘范在南宋末年的战争经历和他俘获文天祥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元战争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墓志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的战争和人物,同时也让我们对文天祥的坚贞不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弘范后世纪念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