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祝允明是一位早年苦学的学者。在他出生之前,他的外祖父徐有贞因为迎接英宗复辟而受到皇帝的宠爱。然而,他也因为曹吉祥、石亨等人的嫉妒而多次被诬陷入狱。后来,英宗特诏让他回家。回到家后,徐有贞闭门不出,直到曹、石相继败死后才开始买田筑屋,准备安度晚年。这时,祝允明已经两三岁了,他跟随外祖父学习。徐有贞在乡里德高望重,经常被请来撰写碑刻和墓志铭。因此,祝允明除了受到外祖父的教导外,还接触到了许多人,受到了他们的熏陶。
祝允明五岁时,他的祖父祝颢辞去官职回乡。尽管祖父已经年过六十,但他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他善于谈论,博学多才,经常开玩笑。当时的人们都很愿意和他交往。祖父幽默风趣的性格和生动的言谈给祝允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祝允明天赋出众,又得到两位大儒的教导,所以他很早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他五岁时就能写出一尺见方的大字,能够一目数行地阅读书籍。九岁时,他已经能够作诗,被称为“神童”。十岁时,他已经广泛阅读了许多书籍,文章优美,才智非凡。十三岁时,他的外祖父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在同一年,吴门出了一位状元吴宽。两年后,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在廷试中获得第三名,吴门文人的名声日益显赫。
祝允明青年时期努力苦学,目的是为了追求功名,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写的《儒学兴修记》和《科第题名之记》,这对于祝允明来说是一种压力和要求。他看着自己熟悉的师长们一个个金榜题名,他也必须努力。除了读书之外,科举考试还要求掌握好楷书。祝允明严格按照前辈的教导,扎实地下功夫。他经常将阅读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例如,他在二十八岁时用小楷书录了一卷《唐宋四家文》。在卷末,他认为前辈们往往书录古文上百遍,抄录一遍即可“得其大略”,所以他也效仿这样做。这种口诵手录的学习方法对他的帮助很大。另外,他在二十七岁时用小楷抄录了《庄子》中的七篇文章,被董其昌评为“绵里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
祝允明是一位勤奋苦学的学者,他在早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学习方法和努力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和成就。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鼓舞着他们追求知识和追求卓越。
祝允明简介: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是一位汉族,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他因为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祝允明家庭学术底蕴深厚,擅长诗文和书法,尤其是他的狂草书法备受世人赞誉,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枝山创作了许多传世墨迹的精品,其中包括“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以及“草书诗翰卷”等。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充满了狂放豪迈的气息。
祝枝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在明代享有盛誉。他与唐寅有着共同的遭际和情性,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两人的趣事。
除了书法和诗文才华,祝枝山还以其特殊的右手六指而闻名。这一特点使他在书法创作中有着独特的技巧和表现力。祝枝山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使他成为明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