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的生平

生平
方以智是明清交替时期的一位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政权更迭,因此他的个人际遇也非常坎坷。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在早期,方以智青年时代活动地点主要是南京和桐城,他依靠祖上的余荫过着富贵文人的生活。他在父亲所建的城郊泽园中成立了一个名为“泽社”的团体,与堂叔方文、妹夫孙临、钱秉镫、周岐等人一起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以智对各种知识都非常关注,不仅赋诗作文,还读经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奠定了他后来学术研究的基础。他的两位业师白瑜和王宣也对他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泽社的成员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不仅关注文学,也关注政治。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方以智的生活逐渐发生了转变。在中期,他被迫逃离北京,流亡于浙江、福建和两广等地。这段流亡生涯持续了十几年,给他的思想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艰苦和困苦,但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

晚年时期,方以智放弃了少年时的经世抱负,出家修行。虽然他看似逍遥法外,但他并没有忘记救世的初衷,他继续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他在北归的过程中,继续讲学宏道,交朋纳友,为人们传授知识和智慧。

方以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经历也反映了明清交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学者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

诗人方以智的照片
方以智

方以智简介: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他于崇祯13年(1640年)中进士,后任官检讨。然而,在弘光时期,他遭到马士英和阮大铖的中伤,于是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后来,他在永历时期担任左中允,却遭到诬陷。

清兵入侵广东后,方以智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并发愤著述。与此同时,他还秘密组织反清复明的活动。然而,康熙10年3月,他因为参与“粤难”被捕,十月,在押解途中选择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以殉国。

方以智在学术上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将儒、释、道三教归一。他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其中许多作品已经散佚,但仍有数十种存世作品。他的著作内容广博,涵盖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医药、物理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