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溶的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曹溶,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御史。他曾经劾谢升等辅臣,还为熊开元参周延儒遭受廷杖的冤情写了疏文。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侵北京后,曹溶投降清朝,最初被任命为原官,后来被任命为河南道御史,担任顺天学政督学顺天的职务。他为清朝献策,提出了定官制、屯田、盐法、钱法规制等政策,禁止兵丁侵占农田,巡缉土贼,平抑物价以保障粮食储备,设立兵循徼等措施,使得地方不再受到劫掠。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此外,他还就科举制度、荐举隐逸、访旌殉节者等问题向朝廷提出了建议。

顺治三年(1656年)二月,曹溶担任会试监考官,三月被调任太仆寺少卿。然而不久之后,他因为在学政任上选拔了明代受世袭职和中武举的贡生而被发现,被降职两级。随后,他又因为选拔贡生超额而被革职回到家乡。

顺治十一年(1654年),曹溶恢复原职,被调任左通政。次年三月,他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随后又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但后来又被调任广东右布政使。

顺治十三年(1656年),曹溶因为行为轻浮被降职一级,改任山西阳和道。他遭受丧失亲人的打击,回到家乡服丧。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山西按察副使,负责备兵大同。

康熙三年(1664年),曹溶被裁缺回到家乡。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后,阁臣们推荐他的边才,他随军征战福建。然而,他因为家中有丧事而没有再次出仕。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下诏举荐博学鸿词之士,大学士李霨、杜玄德、冯溥合疏荐曹溶,但他因为疾病而辞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再次被举荐为博学鸿词,但他仍然没有前往。

康熙十九年(1680年),学士徐元文推荐曹溶协助修《明史》,然而他仍然没有前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曹溶去世。

曹溶

曹溶简介: 曹溶(1613—1685)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浙江嘉兴人,字秋岳,一字洁躬,号倦圃,别号金陀老圃。他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后任御史官。清顺治元年(1644年),他被任命回到原来的职位。然而,他在官场上屡次遭遇挫折,最终被降职为广东布政使,后来又被调到山西阳和道,最终因裁缺而离开官职。

曹溶擅长诗词创作,同时也是一位藏书丰富的学者。他的作品包括《刘豫事迹》、《静惕堂诗集》、《静惕堂词》、《倦圃莳植记》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关于曹溶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文中并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