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的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此段内容描述了黄景仁少年时期的经历和游学江浙的经历。

黄景仁出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高淳学署,但很快就丧父,家中叔辈很少,只能由祖母吕孺人监读。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随祖父黄大乐回到祖籍常州,居住在白云溪上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应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祖父黄大乐去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祖母吕孺人去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开始写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哥哥黄庚龄去世。同年,他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得到了常州府知府潘恂和武进县知县王祖肃的赏识。

乾隆三十年(1765年),黄景仁成为博士弟子员,在宜兴和氿里读书。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他结交了洪亮吉,并专心于诗歌创作。由于母亲年老,他开始四处游历以谋生养家。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他娶妻赵氏,并邀请邵齐焘来常州龙城书院讲学。然而,黄景仁没有师傅,于是他请邵齐焘来教导自己,但不久后又离开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游徽州,并参加了江宁乡试。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黄景仁游杭州和徽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登上衡山,并参加了江宁乡试。同年,他的好友邵齐焘去世,黄景仁感到世间已无可留恋,于是开始浪游。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到秀水游览安徽,并成为太平知府沈业富的幕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成为安徽学政朱筠的幕宾,并从他那里学习。在太白楼的一次会议上,黄景仁以最年轻的身份站在太阳的影下,不久便写下了几百字的文章,其他客人都为之惊叹,纷纷放下笔。

黄景仁的少年时期和游学经历充满了辛酸和努力。他在家庭困境中长大,丧失了父亲和祖父母的关爱,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知识和名望。他游学江浙,结交了许多知名人士,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黄景仁的坚韧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诗人黄景仁的照片
黄景仁

黄景仁简介: 黄景仁(1749~1783)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出生于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在四岁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困。尽管如此,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卓越的诗才,因此有了一定的声名。为了谋生计,他曾四处奔波。

然而,黄景仁一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机遇,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后来,他被授予县丞的职位,但在还没有得到补官的时候,他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在他乡去世,年仅35岁。

黄景仁的诗才备受赞誉,他是“毗陵七子”之一。他的诗学受到李白的影响,他的作品多表达了贫困、孤独和悲伤的情感,也有一些愤世嫉俗的篇章。他的七言诗具有独特的特色,同时他也擅长写词。他的著作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