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黄景仁,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祖父黄大乐是高淳校官,父亲黄之掞是县学生。然而,黄景仁的人生却充满了不幸和挫折。
黄景仁在4岁时失去了父亲,12岁时又失去了祖父,16岁时唯一的哥哥也因病去世。这些打击让黄景仁变得依赖他的母亲屠氏。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追求知识和成就。
在8岁时,黄景仁就能够通过举文考试。16岁时,他参加了童子试,名列三千人中的第一名。这让当时的常州府知府潘君恂和武进县知县王君祖对他赞赏有加。17岁时,黄景仁成为了博士弟子员,在宜兴氿里读书。他与汪中成为了好朋友,但是从那以后,他屡次参加乡试都没有中选。
直到乾隆三十一年,黄景仁在江阴遇到了同乡洪亮吉。两人相互赋诗,人们评价说,黄景仁的诗像李白,洪亮的诗则学习了杜甫的风格。因此,他们被称为“洪黄”。次年,黄景仁娶了赵夫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黄景仁20岁时开始了他的浪游之旅,他游历了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他曾在湖南拜访了按察使王太岳和太平知府沈业富,还在安徽学政朱筠幕中做客。在朱筠幕的太白楼宴会上,他即兴创作了《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这首诗,一时传诵开来。在他24岁生日时,他写下了一首非常伤感的自寿词《沁园春》。
乾隆四十年(1775),黄景仁27岁时前往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的召试,取得了二等的成绩,并被授予武英殿书签官的职位。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成为了鸿胪寺少卿王昶的学生。然而,黄景仁的家境非常贫困,在北京时他甚至不得不以伶人的身份乞食。后来,他进入了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府,毕沅为他捐补了县丞的职位。
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景仁35岁时,由于债务的压力,他北走太行山,抱病前往西安,最终在山西解州运城的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的官署中去世。他的朋友洪亮吉将他的遗体带回了故乡。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小说《采石矶》以黄景仁为故事主角,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黄景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才华。他的诗歌才华被人们称赞,他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
黄景仁简介: 黄景仁(1749~1783)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出生于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在四岁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困。尽管如此,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卓越的诗才,因此有了一定的声名。为了谋生计,他曾四处奔波。
然而,黄景仁一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机遇,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后来,他被授予县丞的职位,但在还没有得到补官的时候,他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在他乡去世,年仅35岁。
黄景仁的诗才备受赞誉,他是“毗陵七子”之一。他的诗学受到李白的影响,他的作品多表达了贫困、孤独和悲伤的情感,也有一些愤世嫉俗的篇章。他的七言诗具有独特的特色,同时他也擅长写词。他的著作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