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施闰章是清初著名的诗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理学家,而他以诗名噪一时。他与宋琬、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一起被称为“清初六家”,并与高咏、梅庚、梅清、梅文鼎、沈泌等人一起创立了“宣城体”,提出了学术与文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主张。他们追求“醇厚”为准则,追求“清深”诗境和“朴秀”风貌,注重语言简洁、句调严谨等特点,展现出独特的“清真雅正”的艺术特色,在清初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
施闰章著有《蠖斋诗话》,其中主张“诗有本”、“言有物”,反对“入议论”,推崇唐代诗人,反对宋代诗歌。王士祯评价康熙时期的诗人时,将施闰章与宋琬合称为“南施北宋”,认为施闰章的诗“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他甚至将施闰章的律诗与王士祯自己的《古诗十九首》相提并论。不过,王士祯主要推崇的是施闰章晚年创作的五言近体诗,这类诗虽然写得空灵凝炼,意境深远,但内容有些单薄狭隘,多表现封建士大夫孤芳自赏的情绪。赵翼则讽刺他“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
施闰章更关注现实的作品是他中年时期创作的古风诗,包括五言诗如《抵桂林》、《大阬叹》、《竹源□》、《临江悯旱》、《新谷篇》、《铜井行》、《壮丁篇》等,七言诗如《老女行》、《海东谣》、《弹子岭歌》、《万载谣》、《舆无夫行》等,还有乐府诗如《上留田行》、《浮萍兔丝篇》、《鸡鸣曲》、《抱松女》、《病儿词》等。在这些作品中,他反映了清朝军队的杀掠、赃官酷吏的横行,以及战乱、天灾、赋税等给农村带来的荒凉凋敝,还有各行各业百姓的深重苦难,尤其是妇女的悲惨遭遇。
施闰章在古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被欧阳修、苏轼、魏禧等人评价为“意静气朴”。他在辨析理学和论修史方面写得最为精致,但他的传志序跋内容平庸的太多,不能与他的诗歌相提并论。张裕钊在《国朝三家诗钞》中将郑珍、施闰章和姚鼐并列为清代三代诗人。
施闰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成为清初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和古文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才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施闰章简介: 施闰章(1619—1683)是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他出生于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
施闰章的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人唱和,被称为“宣城体”。他与宋琬并称为“南施北宋”,位于“清初六家”之列,也被列为“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施闰章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作品。他的诗文作品流传广泛,被后人广泛传颂。施闰章于1683年去世,结束了他在文学界的辉煌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