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的纪念建筑

纪念建筑
徐锡麟是一位为了推翻清廷而牺牲的烈士,他的墓址位于杭州西湖区风篁岭下南天竺,龙井路旁,原为演福寺旧址。徐锡麟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安庆城北的马山。1912年1月21日,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三位烈士的灵柩经过上海运回杭州,在永锡堂举行了追悼大会,同时也追悼了陶成章。次日,烈士的灵柩被运到杭州,葬在孤山东南麓。然而,1964年,徐锡麟墓和附近的陈伯平、马宗汉墓被分葬在鸡笼山,墓碑也被迁至劳动路孔庙。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6年,墓地遭到破坏,碑石也无存。直到1981年9月,徐锡麟的遗骨才被再次迁回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新的墓地由三座圆形墓组成,徐锡麟墓位于中间,高100厘米,直径400厘米。马宗汉墓位于左侧,陈伯平墓位于右侧,它们的尺寸分别为80厘米和250厘米,都是用大块青石砌成的,上面种植着草皮。

锡麟街是为了纪念徐锡麟而命名的。1906年春,徐锡麟以候补道员的身份来到安庆,担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他积极发展了革学堂起义,一度攻占了军械所,但最终因人数不足而失败,徐锡麟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提到了这件事,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小说《药》,表达了对刽子手的痛恨和对烈士的深深悼念。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这位烈士,安庆人民将他起义地点旁边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锡麟街”,并在人民路旁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示纪念。

徐锡麟是一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他的墓址和锡麟街都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地方。这些地方见证了他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也激励着人们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们应该铭记徐锡麟这位伟大的烈士,传承他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诗人徐锡麟的照片
徐锡麟

徐锡麟简介: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地主绅商家庭,从小在私塾接受教育。他对算术和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先后获得了廪生和副举人的功名。

徐锡麟因常宣传革命思想,对清廷抱有仇视之情。为了避免父亲受到连累,他与父子关系脱离,父亲将一部分财产分给他。这样,他便能够自由地从事革命活动。

然而,徐锡麟的革命活动并不顺利。他曾参与策划起义,但未能成功。后来,他加入了光复会,积极参与反清起义。然而,他在1907年被清廷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同年,徐锡麟不幸去世,年仅34岁。

徐锡麟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宣传和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努力。他的牺牲也成为了革命的一部分,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