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因笃的一生可以分为幼年时期和游历时期两个阶段。
在幼年时期,李因笃被人们称为“神童”。他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在金元时期迁移到关中,定居在富平东乡。他的高祖和祖父在陕北经商,父亲名叫映林,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尤其擅长传注,以程朱为宗。他从明末关学儒宗冯从吾那里学习,成为冯从吾的得意门生。然而,崇祯七年,他父亲因病去世,年仅27岁。他的母亲田氏是富平人田时需的女儿。同年7月,李自成率义军攻占富平,李因笃的家被围困,他的祖母杨氏因忠君思想而率领族人81人自焚。幸运的是,3岁的因笃和他的弟弟因材跟随母亲去了外婆家。从此,李家陷入困境,母子三人只能寄居在外婆家。
李因笃的外祖父是一个增广生员,对因笃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因笃天资聪颖,5岁就开始阅读经史,过目不忘。7岁时,他的母亲觉得因笃渐渐懂事了,就拿出他父亲的遗书和冯从吾的小像,哭诉道:“这是孔孟真传,如果你父亲当年专心致志从事的话,小子从此自励,就像你父亲一样不会亡故。”从那时起,因笃日夜诵习,手不释卷,继承了父亲的志向,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八岁能文章,说话惊人”。11岁参加县试,考取了第一名,进入庠学学习,被人们称为“神童”。然而不久之后,他放弃了科举应考,专注于诗文创作,并且特别致力于传注之书,力求追随先贤。
在游历时期,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陷了北京,明朝灭亡。当时的因笃只有13岁,深感国家亡国之痛,立志要反清复明。顺治五年,18岁的他告别故乡,出外游学。他看到山河依旧,朝服易改,思念故国家邦和祖先的遗训,不禁感慨万千,仿照杜甫的《秋兴》写了八首诗寄托心情。次年,经过友人苏生紫和赵一鹤的推荐,他来到代州,在知州陈上年家担任塾师,后来陈上年调到雁平道,因笃随同前往。在这几年里,他更加努力地阅读六经和濂洛关闽等大儒的书籍,他所写的诗文更加高古精深,名声传遍海内,成为当时的骚人词客,人们争相追随他,但他的住所已经容不下那么多人了。他与著名学者昆山顾炎武、太原傅青主、粤东屈大钧结为至交。人们称他为“自有名士”。
李因笃简介: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他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博学强记,广泛阅读经史诸子,尤其精通经学要旨,擅长音韵学,对诗词有深入研究,其诗歌风格接近杜甫,同时也精通音律。他崇尚实学,是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和诗人之一。他被当时的人称为华夏的“四布衣”之一,意指他不涉足仕途。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被荐为鸿博授检讨。他曾经辨析秦中碑版,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他的行书和楷书用笔简洁利落,风格接近颜真卿。他著有《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和《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