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他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博学强记,广泛阅读经史诸子,尤其精通经学要旨,擅长音韵学,对诗词有深入研究,其诗歌风格接近杜甫,同时也精通音律。他崇尚实学,是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和诗人之一。他被当时的人称为华夏的“四布衣”之一,意指他不涉足仕途。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被荐为鸿博授检讨。他曾经辨析秦中碑版,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他的行书和楷书用笔简洁利落,风格接近颜真卿。他著有《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和《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等著作。
李因笃的一生可以分为幼年时期和游历时期两个阶段。
在幼年时期,李因笃被人们称为“神童”。他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在金元时期迁移到关中,定居在富平东乡。他的高祖和祖父在陕北经商,父亲名叫映林,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尤其擅长传注,以程朱为宗。他从明末关学儒宗冯从吾那里学习,成为冯从吾的得意门生。然而,崇祯七年,他父亲因病去世,年仅27岁。他的母亲田氏是富平人田时需的女儿。同年7月,李自成率义军攻占富平,李因笃的家被围困,他的祖母杨氏因忠君思想而率领族人81人自焚。幸运的是,3岁的因笃和他的弟弟因材跟随母亲去了外婆家。从此,李家陷入困境,母子三人只能寄居在外婆家。
李因笃的外祖父是一个增广生员,对因笃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因笃天资聪颖,5岁就开始阅读经史,过目不忘。7岁时,他的母亲觉得因笃渐渐懂事了,就拿出他父亲的遗书和冯从吾的小像,哭诉道:“这是孔孟真传,如果你父亲当年专心致志从事的话,小子从此自励,就像你父亲一样不会亡故。”从那时起,因笃日夜诵习,手不释卷,继承了父亲的志向,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八岁能文章,说话惊人”。11岁参加县试,考取了第一名,进入庠学学习,被人们称为“神童”。然而不久之后,他放弃了科举应考,专注于诗文创作,并且特别致力于传注之书,力求追随先贤。
在游历时期,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陷了北京,明朝灭亡。当时的因笃只有13岁,深感国家亡国之痛,立志要反清复明。顺治五年,18岁的他告别故乡,出外游学。他看到山河依旧,朝服易改,思念故国家邦和祖先的遗训,不禁感慨万千,仿照杜甫的《秋兴》写了八首诗寄托心情。次年,经过友人苏生紫和赵一鹤的推荐,他来到代州,在知州陈上年家担任塾师,后来陈上年调到雁平道,因笃随同前往。在这几年里,他更加努力地阅读六经和濂洛关闽等大儒的书籍,他所写的诗文更加高古精深,名声传遍海内,成为当时的骚人词客,人们争相追随他,但他的住所已经容不下那么多人了。他与著名学者昆山顾炎武、太原傅青主、粤东屈大钧结为至交。人们称他为“自有名士”。
李因笃人物生平详情»
。他认为选举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只要善于运用,就能够克服这些问题。他的这些主张都体现了他对于经世致用的追求。
李因笃的学术研究和治国思想相辅相成。他深入研究经学,希望通过对经典的理解和应用,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指导。他的《受祺堂文集》中的策论,正是他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建议。他在这些文章中,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他关注的领域涉及漕运、圣学、荒政、治河、史法、盐政、钱法、屯田、用人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他的观点既有理论性的分析,又有实践性的建议,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李因笃的治国思想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他反对只看重言辞而忽视实际行动的做法,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是能够言行一致的。他还反对过分强调资格和等级,主张破格选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和有启发性的,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李因笃是一位具有很高造诣的经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术研究和治国思想相辅相成,体现了他对于经世致用的追求。他的主张经世致用之学,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国家治理和人民福祉。他的治国思想以人为本,主张以人取人,反对只看重言辞而忽视实际行动。他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先进性和启发性,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因笃主要理念详情»
李因笃是一位安贫乐道的学者,他一生都勤于研读和执教著文,对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诗说》、《春秋说》、《议小经》、《汉诗音注》等。其中,《汉诗音注》共有5卷,《汉诗评》共有5卷,《古今韵考》和《受祺堂诗集》则分别是他的其他重要著作。
在音韵学研究方面,李因笃与顾炎武合作密切。顾炎武是音韵学的重要学者,《音学五书》是他的主要著作。在写作过程中,李因笃经常与顾炎武商讨,顾炎武曾说:“深知吾书,海内惟李天生一人”。这句话表明了对李因笃在音韵文字学方面造诣的高度评价。
此外,李因笃还研究了杜甫在七言律诗中使用仄声的规律和特点,并得到了朱彝尊等人的认可。他的著作《汉诗音注》和《古今韵考》也涉及了这一研究领域。
总的来说,李因笃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丰富的学者。他在音韵学研究上与顾炎武合作密切,对杜甫的诗歌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著作对于音韵文字学的发展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李因笃学术成就详情»
李因笃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学者,与周至李颙、眉县李柏一起被称为“关中三李”。从小李因笃就勤学好思,聪颖过人。他八岁就能咏诗读论,提笔应赋。十一岁参加西安童子试,成为高中魁首,引起了时人的惊奇,被誉为“神童”。
看到李因笃在学业上取得长进,才华出众,他的家人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外祖父,他把李因笃视为掌上明珠。在过去的春节,外祖父特意为外孙买了新衣服和花炮,亲自带着李因笃去拜访老师,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这位老师对李因笃也十分喜爱,经常与他进行诗题对。每次李因笃都能对答如流,让老师非常满意。大年初一,师生见面,自然格外高兴,免不了要吟诗作对,以逗乐助兴。老师看到李因笃身穿蓝色缎袍,朴素大方,彬彬有礼,天真可爱,开玩笑地说:“三尺天蓝缎”。吟罢,老师和外祖父都静静地盯着小因笃,看他会有什么反应。李因笃抬头骨碌了一下水汪汪的大眼睛,想起路过薛镇时,药店广告牌上的药名,随即回答道:“六味地黄丸”。这个对答幽默风趣,新颖别致,引得外祖父和老师都哈哈大笑,连声称赞:“好,好,对得好。”
这时,师母上楼了。老师听到声音,又出了一句:“登楼望南北”。李因笃从衣袋里掏出一把炒黄豆,一边“咯嘣咯嘣”地往嘴里塞,一边说:“行路吃东西”。老师看到这个浅显的对答难不倒他,于是想出了一个更深一点的,试试他的才思如何。老师向门外眺望,想起过顺阳河时,一座年久失修即将断裂的桥,不由得叹息,于是出了上联:“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李因笃稍加沉思,想起除夕夜的一线残月,应声脱口而出:“明朝盼明月,明月几时明?”老师又指着书桌上的蜡烛说:“红烛冲天亮光华射斗”。李因笃随即取出外祖父给他买的“二踢”点燃。只听“呼”的一声,爆竹飞上天空,他立刻对老师说:“爆竹落地响怒气冲天”。接着老师又出了一句更难对的:“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李因笃一时无法对答,急得抓耳搔腮,四处张望。突然他发现上房台阶上有个小鼓,立刻说:“有了!”他快步上前,扬起鼓槌一击:“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
李因笃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让他成为老师和外祖父的骄傲。他的诗才和才思敏捷使他在当时备受赞赏。李因笃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就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取得成功。
李因笃民间传说详情»
雄事迹的记载。然而,他的诗中却常常流露出对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情感。他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独立江山忧国忧,千秋万载泪沾裳。”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亡国之痛的感受。他还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故国何时得安宁,万里江山尽破落。”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故国衰败的悲愤之情。李因笃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
咏史怀古:
李因笃的诗歌中还有许多咏史怀古的作品。他以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场景。他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古人何事不留名,千古英雄尽成空。”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他还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古今多少英雄事,尽在史书尘封中。”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思索。李因笃的咏史怀古之作,既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又反映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对历史命运的关注。
思亲念友:
李因笃的诗歌中还有许多表达思亲念友之情的作品。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情感交流。他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思亲何时得相见,万里江山隔不离。”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他还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友情何时得相续,千里江山难相寻。”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视。李因笃的思亲念友之作,既展现了他对亲情的珍重和对友情的深情,又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言志抒怀:
李因笃的诗歌中还有许多表达言志抒怀之情的作品。他以豪情壮志和真挚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他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志士何时得施展,千秋万载尽成空。”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他还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抒怀何时得畅快,千里江山尽破落。”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内心情感的宣泄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李因笃的言志抒怀之作,既展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又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思索。
山水田园和咏物题画:
李因笃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描绘山水田园和咏物题画的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描绘了自然景观和物象形态。他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山水何时得相伴,千里江山难相寻。”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他还在《赠答李天生》中写道:“物象何时得相见,千秋万载尽成空。”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物象形态的观察和对艺术之美的追求。李因笃的山水田园和咏物题画之作,既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又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对艺术与生活的关联的思索。
总之,李因笃的诗歌主题涵盖了抒发遗民情怀、表达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咏史怀古、思亲念友、言志抒怀、山水田园和咏物题画等多个方面。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对自然和艺术的感悟。他的诗歌不仅是一部李因笃的生活史和心灵史,也是一部时代的见证和社会的反映。通过深入研究他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复杂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关学精神在他的诗歌中的体现和传承。
李因笃诗歌题材详情»
李因笃的诗歌风格雄放苍凉。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他继承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关注现实问题,反映了百姓的苦难。他的诗歌风格悲慨苍凉,颇有杜甫的沉郁之风。他在形式上也借鉴了杜甫的诗歌,使用了杜甫的题目、体式和音韵。他创作了2100多首格律诗,占据了他作品的80%。其中,《陪曹秋岳先生宿雁门关即事四十韵拈玉露凋伤枫树林之句分调字》被当时的人称赞。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短诗,也有长篇叙事诗,如《发代州书触目七十六韵》和《宿敷廉坊》等。他的诗歌不仅模仿了杜甫的实录时事的“诗史”精神,还有自己的真性情。他认为诗歌应该有真实的情感,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模仿。因此,他的诗歌能够立足于自己的亲身体验,不落窠臼。
李因笃的诗歌风格不仅受到了盛唐诗人的影响,还受到了更早期的《诗经》的影响。他尊崇盛唐,但他的学习对象上溯至《诗三百》,尤其赞赏《秦风》篇目。因此,他的诗歌中常常鼓荡着一种大秦风度,汉唐气象。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了古代帝国的辉煌和壮丽。他的诗歌语言雄浑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他的诗歌描绘了古代帝国的辉煌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总的来说,李因笃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他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尊崇盛唐,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他的诗歌风格雄放苍凉,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短诗,也有长篇叙事诗。他的诗歌语言雄浑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他的诗歌不仅受到了盛唐诗人的影响,还受到了更早期的《诗经》的影响。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帝国的辉煌和壮丽,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李因笃艺术特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