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遥买杖

宋代     沈括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
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
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
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
”遂以告官司。
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
榜掠备至。
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
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
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初中文言文寓理故事

鄜延凯歌 其一

宋代     沈括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牙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凯歌

鄜延凯歌 其二

宋代     沈括

天威略⑴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凯歌

鄜延凯歌 其三

宋代     沈括

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凯歌

鄜延凯歌 其四

宋代     沈括

灵武西凉不用围,番家总待纳王师。
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凯歌

鄜延凯歌 其五

宋代     沈括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剑背⑴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六)。

凯歌

活板

宋代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叙事技艺

古人铸鉴

宋代     沈括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

哲理故事

秀州秋日

宋代     沈括

草满池塘霜送梅,林疏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愁心低逐雁声来。
流午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开元乐

宋代     沈括

殿后春旗簇仗,楼前御队穿花。
一片红云闹处,外人遥认官家。

开元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