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原文赏析

  • huó
    bǎn
  • [
    sòng
    dài
    ]
    shěn
    kuò
  • bǎn
    yìn
    shū
    táng
    rén
    shàng
    weì
    shèng
    weí
    zhī
  • dài
    shí
    shǐ
    yìn
    jīng
    hòu
    diǎn
    jiē
    weí
    bǎn
    běn
  • qìng
    zhōng
    yǒu
    yòu
    weí
    huó
    bǎn
  • yòng
    jiāo
    báo
    qián
    chún
    meǐ
    weí
    yìn
    huǒ
    shāo
    lìng
    jiān
  • xiān
    shè
    tiě
    bǎn
    shàng
    sōng
    zhī
    zhǐ
    huī
    zhī
    leì
    mào
    zhī
  • yìn
    tiě
    fàn
    zhì
    tiě
    bǎn
    shàng
    nǎi
    yìn
    mǎn
    tiě
    fàn
    weí
    bǎn
    chí
    jiù
    huǒ
    yáng
    zhī
    yào
    shāo
    róng
    píng
    bǎn
    àn
    miàn
    píng
  • ruò
    zhǐ
    yìn
    sān
    èr
    běn
    weì
    weí
    jiǎn
    ruò
    yìn
    shǔ
    shí
    bǎi
    qiān
    běn
    weí
    shén
  • cháng
    zuò
    èr
    tiě
    bǎn
    bǎn
    yìn
    shuā
    bǎn
    yìn
    zhě
    cái
    èr
    bǎn
    gēng
    yòng
    zhī
    shùn
    jiù
  • meǐ
    jiē
    yǒu
    shǔ
    yìn
    zhī
    děng
    meǐ
    yǒu
    èr
    shí
    yìn
    beì
    bǎn
    neì
    yǒu
    chóng
    zhě
  • yòng
    zhǐ
    tiē
    zhī
    meǐ
    yùn
    weí
    tiē
    zhù
    zhī
  • yǒu
    beì
    zhě
    xuàn
    zhī
    cǎo
    huǒ
    shāo
    shùn
    chéng
  • weí
    zhī
    zhě
    wén
    yǒu
    shū
    zhān
    shuǐ
    gāo
    xià
    píng
    jiān
    yào
    xiāng
    zhān
    ruò
    fán
    yòng
    zài
    huǒ
    lìng
    yào
    róng
    shǒu
    zhī
    yìn
    luò
    shū
    zhān
  • yìn
    weí
    qún
    cóng
    suǒ
    zhì
    jīn
    bǎo
    zàng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相关标签:叙事技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唐朝时期,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雕版印刷书籍。直到五代时期,才开始使用雕版印刷五经,之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用雕版印刷的。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毕昇的平民,他发明了活字版印刷的方法。他用黏土刻字,字模非常薄,像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然后用火烧使其变得坚硬。首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涂上松脂、蜡和纸灰等混合物。想要印刷时,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块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将印版放在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后,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使字模变得平整。如果只印两三本,这种方法并不简便;但如果印几十本甚至上千本,就非常快速。通常会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于印刷,另一块已经在排字,这样当一块印刷完成时,另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可以相互交替使用,非常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印刷。每个字都有多个印模,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于准备同一版内重复的字。不使用时,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作成功。不使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木材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不平整,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卸时无法取下来,不像用胶泥制作的字模,印刷完成后再用火烤一下,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去世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至今还被珍贵地收藏着。

注释: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五代:指唐朝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朝代。 《活板》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是对一篇史料的赏析。文章指出,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像毕昇这样平民出身的创造发明家,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然而,本文作者独具眼力,为我们保存了这一宝贵史料。文章认为,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往往是从小人物开始做起的,这种进步和发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因此,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篇史料的特点。作者指出,这篇史料说明了活字版印刷的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形象。文章特别强调了活字版印刷的优越性,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了活版的优势。同时,文章还提到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通过与木头刻字的对比,展示了胶泥字模的灵活方便。

文章还对整篇史料的写作风格进行了赞赏。作者认为,全文着重说明了活板的制作、印刷整个过程以及拆板的过程,一整套工艺,全无修饰性词语,用词准确,通俗易懂。尽管文章只用了三百多字,但清楚明白地解释了印刷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

最后,文章还对本文的语言运用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本文多次运用了代词“之”,减少了行文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同时,文章还赞赏了本文的用词准确,如使用了“烧”、“炀”、“镕”、“燔”等词语,按照加热的方法、程度不同分别使用,用得都准确贴切。

总的来说,本文对这篇史料进行了全面的赏析,指出了史料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史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同时也对本文的语言运用进行了评价。通过这篇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史料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活板》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沈括的照片
沈括

沈括,公元103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是汉族。他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沈括在仁宗嘉佑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翰林学士的职位。晚年时,他在镇江的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多个领域,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和外交家。

在天文学方面,沈括对天体运行规律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他还发明了一种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被后人称为“沈氏法”。

在数学领域,沈括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研究了数学中的一些难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对光学和声学有深入的研究。他研究了光的传播规律和声音的传播规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在化学领域,沈括对药物和化学物质的研究有重要贡献。他研究了一些药物的制备方法和性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在地质学方面,沈括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现象有深入的研究。他研究了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在气象学方面,沈括对天气的变化规律有深入的研究。他研究了气象现象的成因和预测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在地理学方面,沈括对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有深入的研究。他研究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在农学和医学方面,沈括对农业和医学有重要贡献。他研究了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育种技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他还研究了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除了科学领域,沈括还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工程项目,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等。

此外,沈括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曾担任过一些重要的外交使节,代表北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谈判。

沈括于1095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猜您喜欢

古人铸鉴

宋代 沈括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

秀州秋日

宋代 沈括

草满池塘霜送梅,林疏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愁心低逐雁声来。
流午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开元乐

宋代 沈括

殿后春旗簇仗,楼前御队穿花。
一片红云闹处,外人遥认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