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赏析

  • yàn
    shān
    tíng
    ·
    beǐ
    xíng
    jiàn
    xìng
    huā
  • [
    sòng
    dài
    ]
    zhào
  • cái
    jiǎn
    bīng
    xiāo
    qīng
    dié
    shǔ
    chóng
    dàn
    zhù
    yān
    zhī
    yún
    zhù
    xīn
    yàng
    liàng
    zhuāng
    yàn
    xiāng
    róng
    xiū
    shā
    ruǐ
    zhū
    gōng
    diāo
    líng
    gēng
    duō
    shào
    qíng
    fēng
    chóu
    xián
    yuàn
    luò
    liáng
    fān
    chūn
    xián
    yuàn
    zuò
    wèn
    yuàn
    )
  • píng
    hèn
    chóng
    chóng
    zhè
    shuāng
    yàn
    céng
    huì
    rén
    yán
    tiān
    yáo
    yuǎ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gōng
    chù
    zěn
    liáng
    chú
    mèng
    yǒu
    shí
    céng
    mèng
    xīn
    lái
    zuò

原文: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闲院 一作:问院)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写花感叹人生忧愤宴山亭

译文及注释

译文: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地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注释:宴山亭:词牌名。一作《燕山亭》。与《山亭宴》无涉。以宋徽宋赵佶词为准。双片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上片第八句为上三下四句式。第九句二字,多为感叹词语,第十句首字领格,引领两个四言句。下片第二句首字领格。下片第八句为上三下四句式。下片第九句多为感叹词语。第十句为上三下四句式。此调有宋徽宗、毛圱、王之道、张雨诸词可校。

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

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

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者:同“这”。

无据:无所依凭。

和:连。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钦宗赵桓在1127年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的途中,他们在路上看到了杏花,并因此而产生了情感和灵感,创作了这首词。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创作背景详情»

点评

这首词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身世的感慨。通过帝王与俘虏两种生活的对比,词中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音。上片描绘了杏花开放时的娇艳和遭受风雨摧残后的凋零,以花喻人,抒写真情实感。词中的百折千回,悲凉哀婉的描写令人动容。

《唐宋词简释》中指出,这首词是徽宗皇帝被虏北行见杏花有感而作。词中的前三句写花片重叠,红白相间,后三句写花容艳丽,花气浓郁。通过“羞杀”一句,总结了杏花之美。从“易得”以下,词中转变了徵之音,表达了对花和自己的怜惜之情,语带双关。词中的换头,因见双燕穿花,又兴起孤栖膻幕之感。通过燕不会人言语、望不见故宫、梦里思量、和梦不做等描写,词中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整首词以心中的万分委曲为基调,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哀音,情感转换忽忽忽忽,回肠荡气。词中的“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

赵佶是宋徽宗,他是一位工书善画、知乐能词的才子,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他和他的父亲都被敌国俘虏,蒙受奇耻大辱。这首词与李煜的《虞美人》一样,都属于亡国之音。这首词是徽宗皇帝被虏北行途中见到杏花后的感慨之作。在被掳北行的途中,徽宗忽然看到杏花盛开如火,不禁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如泣如诉的词。上片明写了杏花,借杏花的娇艳和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也暗示了自己的境遇,怜花怜已,语带双关。

词中的“愁苦”后的“问”字,让人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下片抒写了离恨哀情,通过燕子和做梦的描写,表达了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哀痛心情。词中的“双燕何曾,会人言语”烘托出极度的孤独忧伤。最后几句写连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整首词情感上有递进关系,真挚深沉,真可说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点评详情»

赏析

《杏花天遥》是一首描写杏花凋零和表达词人内心苦痛的词。词的上片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杏花的美丽景象。杏花的花瓣像冰清玉洁的缣绸,色泽浅淡的胭脂使其更加美丽。词中还将杏花比喻为装束入时的美人,其容颜和香气胜过仙女。这部分描写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然而,词的下片转折描写了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凄凉场景。杏花凋谢后,庭院变得冷寂,美景已逝。这里不仅表达了对杏花的怜惜,也暗示了词人自身的境遇。词人以帝王之尊沦为囚徒,流亡千里之外,感受到了杏花凋零的悲伤,而自身的沦落却只有无尽的慨叹。词的最后几句通过描写燕子的归来和词人对燕子的思念,表达了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

整首词通过描写杏花的凋零,抒发了词人对自身命运的哀伤和苦痛。词中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词的结构上,上片描写杏花的美丽景象,下片通过杏花的凋零暗示词人的境遇,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赵佶的照片
赵佶

宋徽宗(1082年5月初5日-1135年6月4日),名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神宗的第十一子,哲宗的弟弟。他先后被封为遂宁王和端王。

在1100年正月,哲宗病逝时无子,向皇后立赵佶为帝。赵佶登基后,改年号为“建中靖国”。他在位期间长达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

然而,宋徽宗的统治时期正值北方辽金两国的崛起和侵略,导致北方边境频繁发生战乱。1126年,金朝攻破了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被俘并受到折磨。他在囚禁期间遭受了许多痛苦,最终在1127年去世,享年54岁。他被葬于永佑陵,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挫折,宋徽宗也是一位文化艺术的爱好者。他自创了一种独特的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这种字体瘦长而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面临了北方辽金的侵略,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他在囚禁期间遭受了折磨而去世,享年54岁。此外,他还是一位热爱文化艺术的皇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书法字体。

猜您喜欢

题画兰

清代 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五代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落花

唐代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