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池上纳凉》原文赏析

  • qīng
    píng
    ·
    chí
    shàng
    liáng
  • [
    qīng
    dài
    ]
    xiàng
    hóng
    鸿
    zuò
  • shuǐ
    tiān
    qīng
    huà
    yuàn
    jìng
    rén
    xiāo
    xià
    fēng
    yáo
    lián
    xià
    zhú
    yǐng
    bàn
    qiáng
    huà
  • zuì
    lái
    shàng
    táo
    shēng
    shú
    luó
    shān
    liáng
    qīng
    shà
    táng
    guò
    míng
    cháo
    biàn
    便
    shì
    qiū
    shēng

原文: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相关标签:婉约夏天写景清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蜡炬:蜡烛。
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一霎:一会儿。 《清平乐·池上纳凉》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词人项鸿祚自幼天资聪颖,擅长写作。他在填词时非常注重音律,尽管大部分内容都是表达伤春悲秋的情感,但他以古典而悲怆的词风而闻名于世,并且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首词是词人通过描写夏夜在庭院纳凉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的几分哀怨之情。 《清平乐·池上纳凉》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描述和解读。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通过描写池水、夜空清澄,庭院悄然无声,以及词人在池畔乘凉的情景,展现了夏夜的宁静。下片则着重描写了词人乘凉时的心情,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感受着清凉的扇风,但却难解醉意。在醉意中,词人突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描述了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的情景。最后两句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词勾勒出了一个池边消夏的常见场景,传递了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对比分明,词人成功地描绘出了如画的境界。这首词展现了词人对景物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感慨。 《清平乐·池上纳凉》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项鸿祚的照片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是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的家世是盐筴业巨富,但是到他的一代,家族的财富逐渐减少。道光十二年(1832)他参加举人考试,但是两次应试都没有成功,最终在穷愁中去世,年仅三十八岁。

项鸿祚的词风大致与纳兰性德相似,他与龚自珍一起被誉为“西湖双杰”。他的词作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他的代表作品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其中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这些作品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猜您喜欢

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

宋代 晏殊

杨柳阴中驻彩旌。芰荷香里劝金觥。小词流入管弦声。
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

池上早夏

唐代 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白田马上闻莺

唐代 李白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