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黄鸟啄食着柴色的桑椹,五月里在桑树枝上鸣叫。
走啊走,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误以为现在还是春天。
桑蚕已经老了,游子还没有回来,白田这个地方已经开始缫丝。
继续前行,抚胸长叹,空自悲叹。
注释:白田:地名,今江苏宝应县有白田渡,应该是指这个地方。
黄鹂:鸟名,即黄莺。椹:桑树的果实。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紫色。
蚕老:相传蚕足于桑叶上,三俯三起,二十七天就会老去。
缫丝:把蚕茧浸泡在热水中,抽出蚕丝。
扪心:用手抚摸胸口,表示反省和思考的意思。
《白田马上闻莺》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其豪放的诗风和远大的政治理想而闻名于世。在他的青年时期,他曾离开家乡,背井离乡,踏上了远行的旅程,希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和成就。然而,尽管他游历了半个中国的地方,但他的仕途却一直不顺利,这使他感到十分悲凉和愤慨。
《白田马上闻莺》这首诗就是李白在江淮之间漫游时所作。江淮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这里的山川和自然景观给李白带来了灵感和启发。在这首诗中,李白以白田马为载体,描绘了自己在江淮之间的漫游过程。
诗中,李白描述了自己骑着白田马穿越山川,欣赏着美丽的自然景色。他听到了莺鸟的歌声,这让他感到无比欣喜和愉悦。然而,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他的政治理想似乎遥不可及。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愤慨,使他的心情变得悲凉而沉重。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他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但却屡屡受挫。他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抱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李白的《白田马上闻莺》是他在江淮之间漫游时所作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仕途不顺的悲凉和愤慨,以及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这首诗也展示了李白豪放的诗风和远大的政治理想。
《白田马上闻莺》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诗描绘了初夏的风景,语言简单易懂,但构思却独具匠心。诗人选择了黄莺、桑树和蚕这三个常见的意象,将它们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谨有序的艺术整体。在这幅乡土风情的画面中,诗人表达了他浪迹江湖、一事无成的悲哀。诗中的“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和“蚕老客未归”暗示着阳春已过,初夏来临,而自己却没有取得大业,虚度光阴,空过岁月。桑间黄莺的啼鸣唤醒了诗人,他意识到时机已到,应该珍惜年华,不再无目的地漫游。然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这使他倍感悲凉。诗的结尾联系了更深层次的现实,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情绪,同时也包含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羁旅的愁苦。整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博大情怀。 《白田马上闻莺》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