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观竞渡》原文赏析

  • guān
    jìng
  • [
    míng
    dài
    ]
    biān
    gòng
  • gòng
    hài
    qún
    lóng
    shuǐ
    shàng
    yóu
    zhī
    yuán
    shì
    lán
    zhōu
  • yún
    liè
    liè
    fān
    qīng
    hàn
    leí
    cáo
    cáo
    yīn
    liú
  • yuān
    hún
    zhōng
    zài
    chǔ
    xiāng
    zhì
    jīn
    liú
  • jiāng
    tíng
    xiá
    kān
    gāo
    huì
    zuì
    fěng
    sāo
    jiě
    chóu

原文: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相关标签:端午节竞渡风俗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骇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动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空闲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注释:
午日:端午节这天。
骇:惊骇。
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青汉:云霄。
殷:震动。
终古:从古至今。
暇日:空闲。
高会:指端午节会船竞渡。 《午日观竞渡》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和对异乡端午风俗的赞同。诗中流露出一丝丝闲愁,给人以深思。

首联描绘了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展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氛围。人们聚集在一起,欣赏着龙舟比赛的盛况,场面热闹非凡。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和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龙舟装饰华丽,彩旗飘扬,人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整个景象充满了喜庆和活力。

颈联则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纪念他的伟大贡献。这一风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存在。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引用了《离骚》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这种哀愁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这样的抒发,展示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使诗歌更加真实和感人。

整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诗人通过对端午节风俗的描写,表达了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之情。诗中融入了对屈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使整首诗更加丰富和有内涵。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民英雄的敬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午日观竞渡》鉴赏详情»

明代诗人边贡的照片
边贡

边贡(1476~1532),字庭实,自号华泉子,是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生在历城(今山东济南市)的一个家庭,因家居华泉附近而自号华泉子。

边贡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中进士,后来官至太常丞。他以诗才而闻名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为“弘治四杰”。后来,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也被加入其中,共同被称为明代文学的“前七子”。

边贡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为特点,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边贡的生平事迹中没有明确的出生和死亡日期记录,但根据他的官职和与其他文人的交往,可以推测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在1476年至1532年之间。

猜您喜欢

女二二圹志

明代 归有光

女二二生之年月戊戌戊午,其日又戊戌戊午。
余以为奇。
今年余在光福山中,二二不见余,辄常常呼余。
一日余自山中还,见长女能抱其妹,心甚喜。
及余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也。
既到山数日,日将晡,余方读《尚书》,举首忽见家奴在前,惊问曰:“有事乎?”奴不即言,第言他事,徐却立曰:“二二今日四鼓时已死矣。
”盖生三百日而死,时为嘉靖己亥三月丁酉。
余既归,为棺敛,以某月日葬于城武公之墓。
呜呼!余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

先妣事略

明代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年十六年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
外曾祖讳明。
外祖讳行,太学生。
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之痾。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
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