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骇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动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空闲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注释:
午日:端午节这天。
骇:惊骇。
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青汉:云霄。
殷:震动。
终古:从古至今。
暇日:空闲。
高会:指端午节会船竞渡。
《午日观竞渡》译文及注释详情»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和对异乡端午风俗的赞同。诗中流露出一丝丝闲愁,给人以深思。
首联描绘了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展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氛围。人们聚集在一起,欣赏着龙舟比赛的盛况,场面热闹非凡。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和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龙舟装饰华丽,彩旗飘扬,人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整个景象充满了喜庆和活力。
颈联则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纪念他的伟大贡献。这一风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存在。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引用了《离骚》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这种哀愁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这样的抒发,展示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使诗歌更加真实和感人。
整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诗人通过对端午节风俗的描写,表达了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之情。诗中融入了对屈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使整首诗更加丰富和有内涵。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民英雄的敬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午日观竞渡》鉴赏详情»
边贡(1476~1532),字庭实,自号华泉子,是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生在历城(今山东济南市)的一个家庭,因家居华泉附近而自号华泉子。
边贡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中进士,后来官至太常丞。他以诗才而闻名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为“弘治四杰”。后来,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也被加入其中,共同被称为明代文学的“前七子”。
边贡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为特点,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边贡的生平事迹中没有明确的出生和死亡日期记录,但根据他的官职和与其他文人的交往,可以推测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在1476年至1532年之间。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年十六年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
外曾祖讳明。
外祖讳行,太学生。
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之痾。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
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