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派他讨伐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乱。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大将:指毛伯温。
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旌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诏:皇帝的诏令。
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送毛伯温》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简析主要是对一首壮行诗进行了解读。这首诗是明世宗朱厚熜为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所写,通过四联的形式,表达了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和鼓励。
首联描写了毛伯温的气概和出征时的装束,展现了豪壮之气。颔联则写了鼓鸣旗展,以衬托军队的威严。前四句赞扬了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英勇和决心,称赞他们的豪气凛然,能够撼动山河。颈联则进行了敌我分析,用“蝼蚁”来蔑视叛军,表达了对敌人的轻视和不屑,同时也有一定的议论成分。
尾联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同时也是对他的信任和鼓励。整首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展现了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这首壮行诗通过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和鼓励,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决心,同时也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和对毛伯温的信任。这首诗的语言明确,有力,反映了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
《送毛伯温》简析详情»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于1507年9月16日,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以及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嘉靖帝在位期间为1521年至1566年,年号为嘉靖。他被后世称为嘉靖帝。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之一,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以聪明才智著称,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方面有出色的造诣。
历史书籍对嘉靖帝的评价是“中兴之主”,称他具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嘉靖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他注重农业生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提倡节俭和廉洁,致力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然而,嘉靖帝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他对宦官的依赖和信任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混乱。他对异己和异端思想持有强烈的排斥态度,对宗教和学术领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打压。这些政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引起了一些社会不满和动荡。
嘉靖帝在1567年1月23日去世,享年60岁。他的死亡标志着明朝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嘉靖帝在位期间有一些争议和问题,但他对国家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他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明朝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