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荒凉的边塞地区,望见大雁,想要把“愁心”寄送。在西风下独自喝着浑浊的黄酒,回忆起当年离家别亲人时那悲惨的离别宴。黄叶纷飞的季节,碧云飘荡的蓝天。
烽烟飘起,斥候发出作战的信号。到了黄昏,在一个村子里卸下行装,驻扎安营。不知道战争结束后还有几个人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西施在若耶溪边洗涤细布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称为“浣溪纱”、“小庭花”等。此曲调有平仄两种形式。全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三句全用韵,下部分末两句用韵,过渡部分两句多采用对偶句。音节明快,句式整齐,容易上口,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大多数词人常用的词牌。
朔雁边:指北方边地的大雁。
惨离颜:指离别的宴会上忧愁凄苦的表情。
古戍(shù):指古代士兵守边的地方,建有城堡、营垒、烽火台等设施。
斥堠(hòu):放哨,此处指边关哨所。
解鞍鞯(ān jiān):指卸下行装以驻扎安营。鞍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秋天。词人在前往梭龙进行勘察的途中,面临着紧急的任务和沉重的责任。在这段旅途中,词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面对这一切,词人内心充满了悲苦之情,他渴望通过词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希望能够表达出自己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反战思想。他深知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和破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词作能够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觉,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创作了这首词。通过词中的文字和意境,词人将自己内心的悲苦之情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词成为了词人表达个人情感和反战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了他对战争残酷现实的一种抗议和呼吁。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在外从军之人思念家人的情景。全词可分为两部分。前三句为上片,写的是战争前的忆家的情状,下片写的是经过厮杀战后后恋家的情景。整首词由一“愁”统辖,首句“欲寄愁心朔雁边”直抒胸中压抑长久的“愁”。在荒凉的边塞,“愁心”无法寄送,秋日望见大雁,词人不由心生此意。因“愁”而生忆,忆及当年离家别亲凄惨的别宴,恰如就在昨天,故而愁心更添一层愁。独饮浊酒,更添愁绪,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有“浊酒一杯家万里”,所以愁情更浓更远。远处美好的灿灿黄花,给词人视觉上的亮色。一片荒芜之中,突见生机勃勃的黄花,犹如无垠沙漠里的一汪清泉,给人欣喜,却也是如此短暂,欣喜过后是无尽的苦楚。这里,以艳丽的黄花来反衬词人的内心无比凄凉。
下片中,思绪未定就不得不投入战斗。战斗知道傍晚,片刻的修整,望着受伤的战友,情感徒然升华,由上片的只是内心愁绪,变为内心的担忧。古来战争,从来都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残酷,让词人心内生忧。在这里,词人虽无直抒胸怨,但怨气慢慢升起:亲人别离,生死未卜,隐隐的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全词仅四十二个字,却刻画出多个画面。词人善于运用意象,别具一格,给人不一般的画面感觉。情感表达也是由浅入深,进而有一种隐怨在内。意象结合出的景与词人所要表达的情,相互融合,情景交融。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