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心。因为修建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老头儿都断绝了子孙。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不能少,还像太平无事的年成一样征收。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息。
注释:乱后:指唐末黄巢起义后。经乱:经过战乱。此句一作“八十老翁住坡村”。伤魂:伤心。此句一作“村中牢落不堪论”。寨木:修建军队营寨用的木头。著:一作“点”,点派,征集。乡兵:地方武装。平宁:太平安宁的年头。未尝:不曾。略:稍微。安存:安抚体恤。星散:像空中的星星般分散消失,不知去向。独:一作“哭”。
《乱后逢村叟》译文及注释详情»
《乱后逢村叟》这首诗是在唐末社会动荡时期创作的。这个时期正值王仙芝、黄巢起义之后,整个国家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深受各路军阀的无耻搜刮和盘剥之苦,同时还要忍受朝廷官府变本加厉的赋税徭役的压迫。
《乱后逢村叟》这首诗正是诗人对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广大农村生活的反映。诗中的村叟是一个象征,代表着广大农民的苦难和无奈。他们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生活陷入了困境。诗人通过描绘村叟的形象,表达了对农民遭受的不公和痛苦的同情之情。
这首诗以悲愤的笔调揭示了社会动荡时期农村生活的艰辛。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怒。诗中的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离失所,生活无着,饥寒交迫。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悲惨的景象,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困境,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
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动荡时期的痛心和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农民的呼唤,也是对社会的警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农民困境的关注,促使社会关注和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总之,《乱后逢村叟》这首诗是在唐末社会动荡时期创作的,通过描绘农民的困境和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怒和忧虑。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朴实的语言,呼唤社会关注农民的困境,促使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
《乱后逢村叟》创作背景详情»
后,村叟的生活已经彻底被摧毁,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无尽的痛苦和无奈。
桑柘一词,虽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村叟失去生计的情况,但其中蕴含着对官府朝廷的无声抗议和愤怒。桑柘是村叟生活的基础,而官府却将其砍伐殆尽,用来建造兵营。这种无情的行为让村叟无法生存,他们的愤怒和控诉无处发泄,只能默默承受。
颈联则通过村叟欲求生存的愿望的破灭,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指向和代表意义。村叟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他们的遭遇却代表了无数人的悲惨命运。他们曾经有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渴望,但现实的残酷让他们的愿望破灭,使他们陷入无尽的绝望和无助。
尾联中的衰翁形象更加传神地展现了村叟的悲惨境遇。衰翁有气无力地倚门对着前山的落日,形象地表达了村叟的衰老、疲惫和孤独。他们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希望,只能默默地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村叟的悲惨命运,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凄凉和无奈。诗人通过对村叟的描写,抨击了战乱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府朝廷的愤怒和不满。整首诗情绪饱满,含蓄蕴藉,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触动。
杜荀鹤(846~904)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是汉族,出生在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以诗才闻名,自成一家,尤擅长宫词。在大顺二年,他考中进士,成为第一名,但他选择回到故乡九华山。后来,宣州田頵派他去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朱全忠通好,朱全忠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和知制诰。然而,他因为侮辱地方官员而招致众怒,有人想要杀他,但未能成功。他在天祐初年去世。他自己将他的文集命名为《唐风集》,共有十卷,但现在只编有三卷诗集。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何光远的《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