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膏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的社会动荡和王室生活奢侈糜的情况。与此同时,百姓们生活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诗人自己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写这首诗,实际上是通过乡村美景来对比乱世的不平,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描绘春日山中的雪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联的第一句“春雪落竹丛”,通过使用“无声”和“有声”这一对矛盾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春雪的柔和和细密。第二句则通过描述雪花的“霏霏漠漠”以及“散”和“凝”的状态,突出了雪花的矛盾统一之美,使得雪花更加独特。
颔联中的第三句“重妆蕊”将梅花的形象与雪花相结合,形象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的景象。第四句“却结冰”则描写了春雪带来的寒冷,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重新结冰,为整个景色的环境做了铺垫。
颈联中的第五、六两句则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如系鹿防猎客和添茶候吟僧。这些平凡的乡村活动赋予了雪景一种动感,使整首诗更加真实可感,同时也展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
尾联则通过比喻将春雪的滋润功力与春雨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最后使用“松径”和“莓苔”这两个意象,将春雪的滋润带来的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春日山中的雪景的美丽和生机。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赏析详情»
杜荀鹤(846~904)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是汉族,出生在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以诗才闻名,自成一家,尤擅长宫词。在大顺二年,他考中进士,成为第一名,但他选择回到故乡九华山。后来,宣州田頵派他去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朱全忠通好,朱全忠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和知制诰。然而,他因为侮辱地方官员而招致众怒,有人想要杀他,但未能成功。他在天祐初年去世。他自己将他的文集命名为《唐风集》,共有十卷,但现在只编有三卷诗集。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何光远的《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