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原文赏析

  • cán
  • [
    táng
    dài
    ]
  • fěn
    quán
    jiā
    zhī
    rén
    shì
    yǒu
    róng
    huá
  • nián
    nián
    dào
    cán
    xīn
    shì
    hún
    shēn
    zháo
    zhù

原文: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相关标签:忧国忧民妇女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脸色苍黄,没有一丝光泽,谁知道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什么样子。
每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用苎麻做的衣服?

注释:
底事:为什么。
苎麻:一种草本植物,茎部的韧皮可以用来纺织。 《蚕妇》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首诗以养蚕妇的视角,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控诉。通过养蚕妇的口吻,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愤怒和不满。

首先,诗人通过养蚕妇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养蚕妇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们辛勤劳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诗中可能描述了养蚕妇们辛苦劳作的场景,以及她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忍受的艰辛和困苦。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使得养蚕妇们感到愤怒和无奈,她们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向社会发出控告。

其次,诗人通过养蚕妇的口吻,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可能包括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劳动条件等。养蚕妇们在诗中可能表达了对这些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她们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现象。

最后,诗人通过养蚕妇的口吻,传递了对社会的控告和呼吁。通过这首诗,诗人希望引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诗人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唤起社会的良知,促使社会改变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总之,这首诗以养蚕妇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了控告。通过养蚕妇的视角,诗人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并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这首诗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从而促使社会朝着公正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蚕妇》简析详情»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照片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是汉族,出生在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以诗才闻名,自成一家,尤擅长宫词。在大顺二年,他考中进士,成为第一名,但他选择回到故乡九华山。后来,宣州田頵派他去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朱全忠通好,朱全忠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和知制诰。然而,他因为侮辱地方官员而招致众怒,有人想要杀他,但未能成功。他在天祐初年去世。他自己将他的文集命名为《唐风集》,共有十卷,但现在只编有三卷诗集。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何光远的《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找到。

猜您喜欢

碧瓦

宋代 范成大

碧瓦楼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己亥岁感事

唐代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太宗吞蝗

唐代 吴兢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