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溪》原文赏析

  • jīng
  • [
    táng
    dài
    ]
  • jīng
    shí
    xiǎn
    rén
    jīng
    shèn
    zhōng
    suì
    wén
    qīng
    rén
  • què
    shì
    píng
    liú
    shí
    chù
    shí
    shí
    wén
    shuō
    yǒu
    chén

原文: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相关标签:写水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整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

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泾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泾溪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起源于旌德县南部,向北流经泾县与赏溪汇合,最终流入芜湖。这里的美景和历史文化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和创作。

其中一首名为《泾溪》的诗被收录在《唐风集》中,注明为杜荀鹤所作。然而,《全唐诗》将此诗归于罗隐名下。罗隐是浙江富阳人,似乎并未到过泾县,而杜荀鹤则是安徽池州人,与泾县相距不远。因此,根据地理位置的接近,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诗是杜荀鹤所作。

这首诗可能是杜荀鹤在游览泾溪时的所感所想,或者是他听闻他人对泾溪的赞美而写下的。无论如何,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泾溪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泾溪的美景和独特之处可能是杜荀鹤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这里的山水秀丽,溪水清澈,沿岸的杨柳垂丝,花草繁茂。在这片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此外,泾溪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老的桥梁、古庙和古村落。这些古迹见证了泾溪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可能也是杜荀鹤在创作中所借鉴和描绘的对象。

总之,泾溪作为一个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地方,为杜荀鹤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泾溪美景和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敬仰,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部展示泾溪魅力的艺术作品。 《泾溪》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泾溪》是杜荀鹤的一首诗,通过描写行舟在泾溪上的情景,表达了人生哲理和生命辨证的深刻思考。

诗中,杜荀鹤运用了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首先是理高妙,即通过碍而实通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诗中描述了行舟在水上遇到的险情,似乎不合常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通的本质。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是决定于人的状况。在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舟才能安如泰山;而在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种描写方式展示了诗人对人生道理的深刻理解。

其次是意高妙,即通过事出意外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意义。诗中的行舟遇到了意外的情况,平流却覆,这种情况也可以比喻人事的成败。诗人通过比拟,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只有兢慎而不懈怠,才能取得成功。懈怠往往会导致失败,这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是想高妙,即通过写出幽微的情感和思想,如深潭见底,来表达深刻的思考。诗中的泾溪被描绘得幽微而深邃,正如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诗人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是自然高妙,即通过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思考。诗中的泾溪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正是这种朴素的描写方式,使得诗的意义更加自然和真实。诗人通过这种自然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哲理。

总的来说,杜荀鹤的《泾溪》诗通过描写行舟在泾溪上的情景,表达了人生哲理和生命辨证的深刻思考。诗中的行舟遇到的险情和意外,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态度和行为,都可以比喻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通过这首诗,诗人告诉我们只有兢慎而不懈怠,才能在人生的泾溪中安然航行。 《泾溪》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照片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是汉族,出生在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以诗才闻名,自成一家,尤擅长宫词。在大顺二年,他考中进士,成为第一名,但他选择回到故乡九华山。后来,宣州田頵派他去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朱全忠通好,朱全忠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和知制诰。然而,他因为侮辱地方官员而招致众怒,有人想要杀他,但未能成功。他在天祐初年去世。他自己将他的文集命名为《唐风集》,共有十卷,但现在只编有三卷诗集。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何光远的《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找到。

猜您喜欢

虎求百兽

两汉 刘向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代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荀巨伯探病友 / 荀巨伯探友

南北朝 刘义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