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注释:
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
远:从远方。
值:恰逢,赶上。
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
语:动词,对......说,告诉。
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
令:使,让。
吾:第一人称,我。
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
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
获全:得到保全。
《荀巨伯探病友 / 荀巨伯探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荀巨伯为了保护病友而冒着生命危险的故事。文章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种友谊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荀巨伯展现了义气的精神,不会因为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他愿意为了正当的事情主动承担危险,甚至舍弃自我来成全他人,这体现了真诚和诚实的品质。他的舍生取义的行为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还让敌军自惭而退,展现了义和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证了患难见真情的可贵,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文章揭示了做人应该讲情意的道理,舍生取义的行为不仅救了他人的性命,还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将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文章以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作为点睛之笔,强调了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荀巨伯探病友 / 荀巨伯探友》赏析详情»
刘义庆(403—444)是一位汉族文学家,出生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他的字是季伯。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热爱文学,并广泛招募各地的文学人才,聚集在他的门下。
刘义庆是刘宋宗室的后裔,袭封为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他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除了《世说新语》之外,刘义庆还著有一部志怪小说《幽明录》。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些超自然的现象和奇异的故事。
总结:
刘义庆(403—444)是一位汉族文学家,出生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刘宋宗室的后裔,袭封为临川王。他在文学方面才华出众,热爱文学,并广泛招募各地的文学人才。他的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和《幽明录》。公元444年(元嘉21年),他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