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楚国就偷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国家制度不同啊。”楚王听了,感到非常惭愧,对晏子说:“你说得对,我错怪了你。” 《晏子使楚》译文及注释详情»
《晏子使楚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展现了智慧和机智的晏子以及楚王的愚蠢和自大。整个故事贯穿了一个成语“自取其辱”,意思是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在故事中,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但晏子都巧妙地化解了楚王的侮辱,并最终反过来侮辱了楚王。这展示了晏子的智慧和机智,也暗示了楚王的愚蠢和自大。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明白,自己所受到的侮辱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所致。
在故事中,晏子回击楚王时说:“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段话中衍生出了三个成语:一是“举袂成云”,形容人很多;二是“挥汗成雨”,形容人很多或者出汗很多;三是“磨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这些成语都是通过晏子的回答而衍生出来的,形象地描绘了人多的场景。
另外,在故事中,晏子还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说:“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个成语意味着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通过这些成语和晏子的回答,故事向读者传达了智慧和机智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行,避免自取其辱。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寓言的教育意义,还展示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机智,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晏子使楚》赏析详情»
这则故事讲述了晏子作为齐国使者出使楚国的经历。景公意识到齐国单凭自身力量无法与强大的晋国抗衡,于是决定与楚国修好,共同对抗晋国。楚国当时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一切,自负傲慢,打算羞辱齐国使节。于是,晏子作为使者前往楚国。
这个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情节,展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故事也表达了一个道理,即侮辱别人的人最终必将受到他人的侮辱。
故事中强调了外交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尊严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也保护了自己的个人尊严。晏子被描绘为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晏子能够赢得这场外交胜利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的言辞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还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持着他。这个故事强调了外交的重要性,以及背后有强大支持的重要性。
《晏子使楚》解析详情»
古今异义,乃语言之变迁也。其实一词,古者指果实,今则指真实情况。谓左右者,古义近旁之人,今则表方位、概数之词(如:六百字左右)。反取病焉,病者古义辱也,今则指疾病、患病之意。齐之习辞者也,习者古义熟练,今则指学习之义。何坐者,坐者古义犯罪,今则指坐下之动词。延者古义迎接,今则指延迟、拖延之意。今方来者,方者古义将要,今则指一种形状之词。叶徒相似,徒者古义只,今则指徒弟、学生之意。
通假字亦为语言之变异。熙通嬉,意为开玩笑。曷通何,意为什么。
涉及成语者,举袖成云,形容人多,如张开袖子便成一片云。挥汗如雨,形容十分劳累或热得汗出得多,如挥洒汗水便如同下雨。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很拥挤,如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
特殊句式亦为语言之变幻。何以也宾语前置,即以何也。何坐宾语前置,即坐何。吏二缚一人诣王定语后置,即二吏缚一人诣王。齐之习辞者也,为判断句之形式。
《晏子使楚》文言现象详情»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是汉代楚国彭城人,居住在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他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向是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也是刘歆的父亲。
刘向曾受命领校秘书,他所撰写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他的三篇著作大多已经失传,目前仅存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他的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代马国翰辑本。
此外,刘向还参与编纂了《楚辞》,这是他与他的儿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他们还一起编纂了《山海经》。
总结起来,刘向是汉代楚国彭城人,他的著作包括《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五经通义》、《楚辞》和《山海经》。他出生于前77年,去世于前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