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
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强迫自己走走,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及注释详情»
1. 关于“触龙”
触龙是一个人名,在《战国策》的各种版本中都被写作“触詟”。然而,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中根据《史记·赵世家》等历史资料进行了修正,将其改为“触龙”。此外,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也将此人名写作“触龙”。有人认为“触龙”后面还有一个“言”字,但由于存在不同的观点,所以尚未确定。
2. 关于“质”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相互攻伐,为了共同对付其他一个或几个国家,常常会结成联盟。结盟的凭据就是派遣王子或世子到其他地方或其他国家作为抵押,这被称为“质”或“质子”。
3. 关于“盛气而揖之”
根据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中的说法,“揖”实际上是对“胥”字的误解。因为在隶书中,“胥”字的写法是“”,但由于错误而写成了“”,后来又加上了“扌”,误写成了“揖”。赵太后在“盛气”的时候不会向大臣行揖,尤其是因为“胥”字的意思是“等待”。这一点也得到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的证实。
4. 关于“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
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开始称侯建立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才开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文中所提到的“三世以前”指的是赵肃侯时代,即赵国还未称王的时期;而“赵之为赵”则指的是赵烈侯建国之时。
《触龙说赵太后》补充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65年,当时赵国的国王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年幼,由赵太后摄政。正值赵国政权交替之际,秦国趁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赵国陷入了危机之中,不得不向齐国寻求援助。然而,齐国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威后对此表示不愿意,因为她舍不得与自己的爱子分离。在这关键时刻,触龙出现并成功地说服了赵威后,让她同意让自己的儿子出质给齐国,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触龙说赵太后》创作背景详情»
赵太后的建议。他提到了齐国的强大实力和对赵国的帮助,以及长安君在齐国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养。触龙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了长安君的成长和未来,让赵太后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和担忧。他还提到了赵国的危机和需要齐国的支持,以此来增加赵太后的紧迫感和对齐国的依赖。
通过这样的布阵,触龙成功地引起了赵太后的兴趣和共鸣。她开始认真思考触龙的建议,并逐渐接受了长安君做人质的想法。触龙的劝谏策略巧妙地诱使赵太后上钩,使她主动接受了触龙的建议。
三、言辞犀利、打动人心
触龙在劝谏赵太后的过程中,使用了犀利而有力的言辞。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赵太后个人私情的不合理性,以及她对国家大义的忽视。他用尖锐的语言揭示了赵太后的错误思维和行为,让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触龙还运用了感情的力量,他表达了对赵太后的尊敬和对赵国的忠诚。他告诉赵太后,作为臣子,他们的责任是为国家着想,而不是迎合个人私情。触龙的言辞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灵,让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放下个人私情,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在语言艺术上的精妙之处。触龙巧妙地避开了赵太后的锋芒,通过欲擒故纵的策略引起了她的兴趣和共鸣。他巧妙地布阵,诱使赵太后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同时,触龙的言辞犀利而有力,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灵,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篇文章不仅在艺术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巧妙的策略和犀利的言辞,以达到劝谏和启发他人的目的。
《触龙说赵太后》劝谏艺术详情»
《触龙说赵太后》是一篇赏析文章,文章以描述赵君新亡、秦兵犯赵的紧张局势为开篇。赵太后不愿让儿子作人质,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劝谏。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言显然很困难。他知道要说服赵太后,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的深远计划。然而,直接讲道理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他必须巧妙地引导太后的心理,以便成功地进谏。
在获得面见太后的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的戒备心理稍微松懈了一些。这样,他成功地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成功打开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请托,希望太后能产生共鸣,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太后很快就被触龙勾起了爱子之情。她不仅笑了起来,还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表露心迹。这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机会,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太后的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作为君主,她不能提起这个话题,这是太后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来说是一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她当然愿意听。触龙提到燕后远嫁时,太后曾为她流泪、哀悼、思念,但每次祭祀时却祝福她不要回来。触龙以此为例,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他将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长安君短浅计划的爱进行比较,并逐渐提出帝王的子孙并不都是好的,而且他们的祸患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最后,他直接指出太后尊重长安君的地位,给予他重要职务,却没有让他为国家做出贡献。一旦山陵崩溃,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详情»
理,他不仅没有直接谈及长安君的问题,反而以家常话开场,让太后感受到他的亲近和关心。触龙以“太后之子”、“太后之孙”等称呼,将太后与长安君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太后感受到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和担忧。他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齐国做人质的艰辛和辛酸,让太后能够感同身受,理解长安君去齐国的重要性。触龙巧妙地运用了家常话,将复杂的政治问题转化为亲情问题,使太后能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3段,“说”的转折。
在第2段中,触龙已经成功地将太后的注意力从政治问题转移到了亲情问题上。接下来,触龙开始转折,将太后的注意力再次引向政治问题。他以“太后之国”、“太后之民”等称呼,将太后与赵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告诉太后,如果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齐国将会派兵来救援赵国,赵国将能够摆脱强秦的威胁。触龙巧妙地将太后的个人利益与赵国的整体利益相结合,让太后能够看到长远的打算,而不仅仅考虑眼前的安乐。触龙的转折让太后意识到,只有让长安君去齐国,才能保护赵国的利益和安全。
第4段,“说”的结果。
在第3段中,触龙已经成功地将太后的注意力引向了政治问题,并让太后意识到长安君去齐国的重要性。接下来,触龙继续劝说太后,让她同意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他以“太后之名”、“太后之誓”等称呼,将太后的尊严和责任感激发出来。他告诉太后,只有她同意长安君去齐国,才能保护赵国的尊严和安全。触龙的劝说最终打动了太后,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触龙通过巧妙的言辞和深入的思考,成功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触龙的劝说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情感。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中触龙的劝说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和主题。
2.分析课文内容: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触龙的劝说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理解触龙是如何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太后的。
3.讨论课文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价值,让他们理解课文是一篇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触龙的劝说方法和技巧,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展示和总结: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总结,梳理触龙的劝说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触龙的劝说方法的理解程度。
3.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4.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教案详情»
《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的史实性存在争议。根据《战国策*赵策四》和《史记》,这篇文章被认为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年和齐襄王十九年。然而,对于这篇文章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左师官职、太后年龄和身份等方面,而对于整个事件的发生可能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根据当时齐赵两国的实际关系,事件的焦点是赵国将长安君送入齐国作为质子,以乞求齐国的援助来解决秦国的攻击。然而,这与当时齐赵两国的实际关系并不符合。齐国与赵国接壤,两国之间存在许多争端。在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之前的几年,赵国与齐国已经连年交战,而且赵国一直处于主动地位。燕国最初的盟友就是赵国,乐毅曾向燕昭王建议与赵国结盟,共同攻打齐国。乐毅出使赵国后,赵国任命他为相国,并代表燕国与秦国联合攻打齐国,最终大败齐国。甚至在齐襄王复国后,赵国还三次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乞求齐国的援助来对抗秦国的行为是可疑的。而且,齐国只提出要求长安君作为质子,而没有提及其他领土,这更令人难以理解。
其次,齐国保持着保守消极的国际立场,决定了它不可能介入国际纠纷。《触龙说赵太后》的结局是长安君进入齐国后,齐国军队才出动。然而,《田齐世家》中并没有提到这件事情。《田齐世家》自齐湣王之后的事迹很少。如果这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确实发生过,应该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因此,这一情节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综上所述,《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存在一些史实之伪。对于文章中的事件发生时间、齐赵两国的实际关系以及齐国的国际立场等方面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详情»
的不合作,继续进行交际。对于后者,往往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变对方的态度,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触龙在与太后的对话中,充分展现了他的话语交际技巧。首先,他采取了礼貌原则,对太后表示了尊敬和敬意。他称太后为“圣母”,并且在言辞中充满了谦虚和恭敬之意。这样的称呼和态度,使太后感受到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增加了她对触龙的好感。
其次,触龙采取了接话原则,善于倾听和回应太后的发言。他在太后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无奈时,及时给予了理解和同情。他还在太后提出的问题上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使太后感到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和回应。
最后,触龙还运用了一些策略来改变太后的态度,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他通过讲述一个寓言故事,巧妙地引导太后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决策。他还通过夸奖太后的智慧和英明,增加了太后对自己的信任和好感。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太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最终同意了触龙的建议。
综上所述,触龙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展现了高超的话语交际艺术。他通过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接话原则,成功地与太后进行了交际。他的谦虚、恭敬和倾听,使太后感受到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增加了对他的好感。他的理解、回应和策略运用,使太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触龙的话语交际技巧,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话语交际的原则和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语用分析详情»
,表示慢慢地走。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但在古代文献中还能见到。
②狐假虎威:这是一个成语,比喻利用别人的势力来威胁他人。其中的“狐假虎威”一词中的“狐”指狐狸,“虎”指老虎,表示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来吓唬其他动物。
③鸠占鹊巢: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不法侵占他人的财物或地位。其中的“鸠”指鸽子,“鹊”指喜鹊,表示鸽子占据喜鹊的巢穴。
④螳臂当车:这是一个成语,比喻力量微小的人不顾现实情况,自不量力地去对抗强大的对手。其中的“螳臂”指螳螂的前肢,表示螳螂试图阻挡车辆。
⑤杯弓蛇影:这是一个成语,比喻因为过于紧张或多疑而产生的错觉。其中的“杯弓”指弓箭,表示弓箭的倒影在杯中,而被误认为是蛇。
以上是一些难解词语的例子,这些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了。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现象详情»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是汉代楚国彭城人,居住在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他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向是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也是刘歆的父亲。
刘向曾受命领校秘书,他所撰写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他的三篇著作大多已经失传,目前仅存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他的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代马国翰辑本。
此外,刘向还参与编纂了《楚辞》,这是他与他的儿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他们还一起编纂了《山海经》。
总结起来,刘向是汉代楚国彭城人,他的著作包括《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五经通义》、《楚辞》和《山海经》。他出生于前77年,去世于前6年。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
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