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的补充注释

补充注释
1. 关于“触龙”
触龙是一个人名,在《战国策》的各种版本中都被写作“触詟”。然而,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中根据《史记·赵世家》等历史资料进行了修正,将其改为“触龙”。此外,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也将此人名写作“触龙”。有人认为“触龙”后面还有一个“言”字,但由于存在不同的观点,所以尚未确定。

2. 关于“质”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相互攻伐,为了共同对付其他一个或几个国家,常常会结成联盟。结盟的凭据就是派遣王子或世子到其他地方或其他国家作为抵押,这被称为“质”或“质子”。

3. 关于“盛气而揖之”
根据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中的说法,“揖”实际上是对“胥”字的误解。因为在隶书中,“胥”字的写法是“”,但由于错误而写成了“”,后来又加上了“扌”,误写成了“揖”。赵太后在“盛气”的时候不会向大臣行揖,尤其是因为“胥”字的意思是“等待”。这一点也得到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的证实。

4. 关于“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
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开始称侯建立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才开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文中所提到的“三世以前”指的是赵肃侯时代,即赵国还未称王的时期;而“赵之为赵”则指的是赵烈侯建国之时。


诗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劝谏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