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薄雾茫茫,画楼高耸入云。昔年的紫薇郎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他大发感慨,写下动人的诗篇。日暮时分,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我和她一起私语,多少幸福?不想她一去便没有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只有岸边的柳树成林,使我的离愁仿佛飞絮,飞舞一片。节气催绕着年光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并非日暮斜阳时才令人伤魂,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同样让人极为伤心。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江边远处有几座墨色的山峰。天边烟雾茫茫,几棵高矮不齐的树木立着。
注释:
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浮云楼,即浮云寺楼。
霭霭:唐代中书省曾称紫薇省,故在中书省任官者可称薇郎。此处指杜牧,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紫微:星名,位于北斗东北,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
带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点评对于这首词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文章指出,这首词运用了前人成语成句,承袭熔裁的手法,巧妙恰当地融合了杜牧和其他诗词的句子,使词作增色。尤其是在运用杜牧诗句方面,大多能熨帖自然,不见痕迹,显示出作者的高超技巧。文章还指出,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浮云楼的欢乐气势,其中隐含了杜牧的诗句,但情词熨贴,了无痕迹,展现了融裁之妙。下片则通过换头的方式,将写景转为抒情,表达了对时光匆促和迟暮的感叹,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文章认为,整首词将景与情融合,古与今叠映,化炼了前人诗意,工巧自然,尤其是结尾的写景,境象空灵,情韵深婉。最后,文章引用了周颐对这首词的赞美,认为它真正做到了“绝妙”,是世间美作之一。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点评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廖世美的词《过拍云》进行的评论。词的上片描写了浮云楼的欢乐气势,运用了杜牧的诗句,但情感却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展现了融裁之妙。下片则以“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为引子,由写景转为抒情,表达了古今与迟暮之叹。评论认为这首词的笔触凄怆入神,语言淡而情深,令人为之动容。
赏析中还提到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作《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郎中》,与廖世美的词进行了对比。评论认为廖世美的词别有韵味,声容娇好,情致蕴藉,是名家手笔。最后,引用了况周颐的评价,称赞廖世美的作品沁人心脾,令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廖世美的词《过拍云》进行了肯定和赞美,认为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都达到了高水平。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赏析详情»
廖世美是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词人,生平无考,据传是安徽省东至县廖村人。关于廖世美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日期和详细信息目前尚无确凿的记录。
根据传说,廖世美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游的好友和同乡。廖世美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而闻名于世。他的词作多以婉约清新、含蓄深沉为特点,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廖世美的词作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南宋时期的文学瑰宝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献的缺失,廖世美的生平事迹和词作数量都无法得知。尽管如此,他的词作仍然被后人传颂,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廖世美的死亡,同样缺乏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廖世美可能在南宋末年或元代早期去世。然而,这些记载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日期和细节,因此无法确定廖世美的死亡时间。
尽管廖世美的生平和死亡的确切信息无法得知,但他作为一位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词作仍然被后人珍视和传承,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