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西塞山前,白鹭自由地翱翔,江岸上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的九月。当时,颜真卿被任命为湖州刺史,并在次年到任。在这个时候,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访颜真卿。正值暮春时节,桃花盛开,水位上涨,湖水美丽。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产生了灵感,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先唱起了歌,创作了五首词之一。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创作背景详情»
描绘的山光水色和渔人形象生动而鲜明,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描写,使整个词作更加生动活泼。通过描写江南水乡春汛时的景色和渔人的生活情趣,词作展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词作中的白鹭飞翔和桃花盛开的描写,衬托出渔父的悠闲自得。而渔父头戴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展现了他们的愉快心情。整首词作色彩明亮,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中。词作中寄托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对理想化渔人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和渔人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鉴赏详情»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他在三岁时就展现出了读书的天赋,六岁开始写文章,十六岁便通过明经及第考试,先后担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务。
然而,张志和在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的冲击下,经历了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的悲痛,决定放弃官职和家庭,开始了漂泊的生活。他游历江湖,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真理的追求。
张志和的著作包括《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和《大易》十五卷。此外,他还有五首《渔夫词》和七首传世的诗作。
尽管张志和的生平事迹并不广为人知,但他的才华和追求却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德、哲学的探索。他的诗作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感悟。
张志和的生卒年份并不确定,但他的才华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