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很小就佩戴着战刀,用头巾包裹头部去参军。闲暇时,我独自登上戍楼,眺望着失去的中原故地。只见中原大地一片破败荒凉,到处都是野狐、野兔的活动痕迹,人烟稀少,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得凄凉无比。我投身军旅,常常枕着兵器躺着等待天亮。我感慨久处安逸,光阴易逝,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成就。
时事变幻莫测,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百姓们遭受了战争的侵扰,无法休养生息,需要谁来驱逐侵略者,平定中原呢?看着眼前破碎的山河,想到自己肩负的恢复中原的伟大事业,常常禁不住仰天长啸。我们恢复中原的那一天即将到来,百姓们将很快迎来和平的日子,北方地区将继续在宋王朝的统治下延续下去。
注释:戍楼:指边防上的岗楼。
投笔:用班超“投笔从戎”之典,意为放下文书从军。
枕戈待旦:出自《晋书刘传》,意为枕着兵器躺着等待天亮,比喻杀敌报国的心情急切,一刻也不松懈。
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
掣电:即电闪,形容迅速。
髀肉:大腿上的肌肉。易生髀肉,感叹久处安逸,光阴易逝,思图有所作为。
群生:指宋朝百姓。
干戈烂漫:此处形容刀光剑影,战争频繁的样子。
相将:行将,即将。
燕赵: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二,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水龙吟·腰刀首帕从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词的开头五句描写了词人在边防岗楼上远眺中原大地时所感受到的荒凉残破的景象。其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如“腰刀首帕”来刻画从军的装束,以及“狐居兔穴”来描写战后的荒凉景象。这些描写与其他古诗中的类似描写相近,同时也暗含了鹊巢鸠占和中原沦陷的意味。
接下来的六句连用数典,抒发豪情,表达决心,委婉而深刻。这些句子表达了词人对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并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其中一句“凭谁驱扫”通过发问的方式,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的使命感,催人奋进。
接下来的三句表达了激情澎湃的情感,让人不禁联想起岳飞高唱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句子展示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事业的追求。
最后两句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些不切实际,但它们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够鼓舞人心。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荒凉残破的景象、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责任感、展示激情壮志以及表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展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追求。
《水龙吟·腰刀首帕从军》赏析详情»
李璮(?~1262)是中国金末时期山东军阀李全之子(也有说法是养子),小字松寿。1227年,李全投降蒙古,被任命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1231年,李全去世,不久之后,李璮继任益都行省,开始拥兵自重。
到了1259年,李璮加快了反抗蒙古的准备,一方面进攻南宋,占领了海州等四座城市,另一方面积极加固益都城的防御工事,储备粮草,并截留盐课。然而,1262年在进攻济南时,李璮的招兵乏术,军心离散。七月,城破后,李璮被俘并被史天泽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