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临近老年最怕凄凉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
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
倚在船边望向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注释:年光:时光,岁月。
军储:军队的储粮。
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
洊饥:连续多年的饥荒。有岁:好年成。
棹(zhào):船桨,借指船。西畴:指西边的田野。
《舟中立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清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连年的饥荒使得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加剧,贫富差距悬殊,弱势群体的处境更加艰难。诗人身世垂老,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乘坐船只,漂泊在江上。眼前的景象荒凉而凄美,江水荡漾着无尽的忧伤和无奈。这一幕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诗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无限的痛苦和悲伤。
这首诗真实地揭示了清初社会的黑暗面。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身世和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限忧虑和痛心。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对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感到深深的忧虑。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清初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苦难。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呼唤和对人性的警示。
《舟中立秋》创作背景详情»
《秋日怅然赋》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诗歌。诗人施闰章在晚年时期,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壮盛和热望,感叹岁月的流逝和衰老的到来。
诗中,诗人将秋天比喻为人生的衰老时期,与春天的壮盛相对。他提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豪迈高歌,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悲凉和寂寥的感受。诗人在江西担任官职,年纪已经接近老年,遇到了阴沉的立秋天气,不禁感到畏惧和忧虑。他回忆起年轻时来到临江府的喜悦和对民事的热望,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喜悦和热望逐渐消失。诗人以“垂老”和“秋”相对,表达了自己步入衰老时期的苦涩之情。
此外,诗人还描述了自己孤舟客宦的境遇。如果是晴朗的秋天,船行江河之间,虽然也会感到孤寂,但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可以欣赏。然而,此刻的天气阴沉,下着急雨,诗人所见只有岸草的凋零和滩舟的颠簸。这幅令人犯愁的景象成为诗人内心阴郁和纷乱的背景。
施闰章是一位关心时局的士人,他对国家的动荡不安感到忧虑。在诗中,他提到晚明桂王被征平,但义师仍然坚持抗清斗争。清政府为了安抚东南地区,调动了大量兵力。诗人对这种局势感到担忧和不安。
整首诗以描写秋天景色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衰老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时局的忧虑。诗人的内心感受与外在景色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
《舟中立秋》赏析详情»
施闰章(1619—1683)是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他出生于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
施闰章的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人唱和,被称为“宣城体”。他与宋琬并称为“南施北宋”,位于“清初六家”之列,也被列为“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施闰章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作品。他的诗文作品流传广泛,被后人广泛传颂。施闰章于1683年去世,结束了他在文学界的辉煌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