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靠近石头的岸边,老树的枝头伸出墙外面。很多小小的流水汇合流淌在两山间,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开了。小鸡们嬉闹着抢着过篱笆,儿孙们积极给爷爷添酒尽孝心。当我老了时候,我也要这样的归隐,恰好我家门前就有一座山峰。
注释:回(huí):盘环,转折。
合(hé):汇合。诸涧(zhū jiàn):多处的涧水。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篱栅(zhà):栅栏,以竹木编成的篱笆。
行酒:给人斟酒。
《过湖北山家》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江苏高淳的高淳湖游览时所受到的美丽自然景色的吸引。诗人不仅被湖泊的美景所打动,还向往山里人家简朴、恬和的生活方式。这些景色和情感触动了诗人的归隐之心,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将自己在高淳湖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由于具体创作年代不详,我们无法确定诗人是在何时何地创作了这首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是诗人对高淳湖美景和归隐之心的真实表达。 《过湖北山家》创作背景详情»
《过湖北山家》是一首描写春日山村景色的诗歌。诗人施闰章在春天回到故乡,感受到了春风的好,心情愉悦。他在家中阅读旧书,或者与朋友泛舟东溪畅饮,享受着闲暇的乐趣。这首诗是他在泛舟湖上时即兴创作的。
诗的开篇描写了诗人在小舟上随水而行,看到了一片石岸。诗人下船,走到墙外,心情愉悦,对墙根护的老树也感到赞叹。这两句开篇平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接着,诗人听到了一阵潺潺的水声,他跟着声音走去,发现了一泓野水,沿着山脚流淌。这些水源头是由许多山涧细流汇聚而成的。诗人感受到了水的清纯和草苔的清香,这是一种只有诗人才能领略到的感觉。如果说野水合诸涧的景象还有些过于幽清,那么桃花成一村的景象就改变了一切。红丽的桃花照亮了诗人的眼睛,它们是春天温馨微笑和山民热情问候的象征。在桃花的掩映下,诗人看到了茅舍、篱栅、鸣鸡吠狗和人们的语声和身影。
整首诗以平淡的开篇引入,然后通过描绘野水和桃花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新奇的境界。诗人并没有像武陵人那样进入桃花源,他只是在村头远远地观望,被宁和、怡悦的生活景象所吸引。最后一句“呼鸡过篱栅”描绘了一位慈祥的老妇人,她披着午闻的清荫,手托食盆,穿过篱栅,吆喝着散养的鸡。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春日山村的景色,通过描绘野水和桃花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形象生动,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过湖北山家》赏析详情»
施闰章(1619—1683)是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他出生于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
施闰章的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人唱和,被称为“宣城体”。他与宋琬并称为“南施北宋”,位于“清初六家”之列,也被列为“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施闰章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作品。他的诗文作品流传广泛,被后人广泛传颂。施闰章于1683年去世,结束了他在文学界的辉煌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