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书山家》原文赏析

  • chūn
    wǎn
    shū
    shān
    jiā
  • [
    táng
    dài
    ]
    guàn
    xiū
  • chái
    mén
    shǔ
    fàn
    xīn
    shān
    jiā
    yān
    huǒ
    chūn
    qíng
  • tíng
    huā
    méng
    méng
    shuǐ
    líng
    líng
    xiǎo
    ér
    suǒ
    shù
    shàng
    yīng

原文: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相关标签:农村田园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院内鲜花迷蒙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注释: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春晚书山家》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贯休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诗僧,他以其才华横溢和佛学修行而闻名于世。在他的一生中,他游历了许多地方,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和互动。其中,他曾在农村作客时,创作了一组名为《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的诗歌作品。

这组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在晚春时节,具体的年份已经无从考证。然而,从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氛围来看,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晚春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春风拂面,花开满园。这个时候的农村,自然景色宜人,生机勃勃,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贯休在农村作客期间,他住在一户山家的屋子里。这个山家的屋壁上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给人一种朴素和自然的感觉。然而,贯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无聊或者寂寞,相反,他在这个环境中找到了灵感和创作的动力。

他用诗歌的形式,将自己对这个山家的屋壁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出来。他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屋壁上的一幅幅景象,以及这些景象所引发的他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思考。这些诗歌作品既展示了贯休的诗才和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贯休在农村作客时的题壁之作,更是他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表达。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贯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这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晚唐时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春晚书山家》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雨过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展现了农民抢墒春耕的忙碌和喜悦。诗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将农忙融入宁静之中,通过写景来表达人的情感。诗中使用了叠字的手法,如“寂寂”、“蒙蒙”、“泠泠”,这些叠字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具有悠扬的音乐美。整首诗短而精,浅而深,通过静态的描写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首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春晚书山家》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贯休的照片
贯休

贯休(832~912)是唐末五代前蜀的一位画僧和诗僧。他出生在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俗姓姜,字德隐。七岁时出家并进入和安寺,每天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

唐天复间,贯休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并赐以紫衣。他的诗才出众,诗名高节,被宇内广泛知晓。他曾有一句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因此被称为“得得和尚”。他的诗集《禅月集》至今仍有传世。

除了诗歌,贯休还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绘制罗汉。他的罗汉画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他画的人物有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被称为“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贯休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代表作品是存世的《十六罗汉图》。

猜您喜欢

归园田居·其六

魏晋 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田园乐七首·其四

唐代 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秋日行村路

宋代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