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
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鸂(xī)鶒(chì):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
桑柘(zhè):桑木与柘木。深:茂盛。
蚕:农家养蚕女。渌(lù):水清而深的样子。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贯休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诗僧,他以其才华横溢的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在他的一次农村旅行中,他来到了一个山家屋壁前,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于是,他决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诗篇,以表达对这片美丽乡村的赞美之情。
这组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晚春时节,具体的年份已经无从考证。然而,正是这个时节的选择,使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更加生动鲜明。晚春时节,大地已经恢复了生机,万物开始重新抽芽,春风吹拂着山野,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贯休在这个时候来到山家屋壁前,正好目睹了这一美景,于是他用自己的诗歌才华,将这一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组诗的题壁之作,意味着贯休将自己的诗篇刻在了山家屋壁上,使得这首诗能够永久地留在这个地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后来的人们欣赏到贯休的诗作,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当时的美景和贯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总的来说,贯休在晚唐时期以其才华横溢的诗歌作品而闻名,而《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正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这组诗的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通过这组诗,贯休将自己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出来,并将这首诗刻在山家屋壁上,使得这首诗能够永久地留在这个地方,让后人能够欣赏到他的诗作和感受到当时的美景。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对一首诗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这首诗以描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为主题,通过写柴门内外的静谧和炊烟上升、黄米饭香味扑鼻等细节,展现了农夫抢墒春耕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庭院中水气迷蒙、流水清脆悦耳、鸟儿飞上枝头唱歌等景象,表达了春雨晴后的喜悦心情。诗人巧妙地通过写景来表达人的情感,将宁静与农忙相结合,展现了晚春的特色。文章还提到了诗人贯休善于使用叠字的特点,并举例说明了诗中运用叠字的效果。最后,文章指出这首诗短而精,浅而深,既有景中有情,又有景外有人的特点,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鉴赏详情»
贯休(832~912)是唐末五代前蜀的一位画僧和诗僧。他出生在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俗姓姜,字德隐。七岁时出家并进入和安寺,每天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
唐天复间,贯休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并赐以紫衣。他的诗才出众,诗名高节,被宇内广泛知晓。他曾有一句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因此被称为“得得和尚”。他的诗集《禅月集》至今仍有传世。
除了诗歌,贯休还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绘制罗汉。他的罗汉画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他画的人物有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被称为“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贯休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代表作品是存世的《十六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