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送元美》原文赏析

  • sài
    shàng
    sòng
    yuán
    meǐ
  • [
    míng
    dài
    ]
    pān
    lóng
  • bái
    shuāng
    chū
    sài
    hán
    fēng
    duàn
    jiē
    cháng
    ān
  • chéng
    tóu
    piàn
    西
    shān
    yuè
    duō
    shào
    zhēng
    rén
    shàng
    kàn

原文: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送别军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注释:塞上曲:古乐府诗题,以唐代李白、王昌龄诸作最为著名。
元美:即王世贞,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
接:接近,直抵。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隋、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塞上曲送元美》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明代中期的送别诗。当时,边事频繁发生,北方的鞑靼人多次入侵,直接威胁到国都北京的安全。诗人和王世贞都是明朝“后七子”领袖,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王世贞的送别之情,并鼓励他在前线勤劳边务,以分担国家的忧虑。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明代中期,当时边境地区频繁发生战事,北方的鞑靼人多次入侵明朝的领土。这些入侵给国家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国都北京更是面临着直接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政府需要派遣大批官员和军队前往边境地区,加强边防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诗人和王世贞都是明朝“后七子”领袖,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王世贞的深深的送别之情。他希望王世贞能够勇敢地奔赴前线,积极参与边务,为国家分忧解难。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思念和鼓励,希望能够给王世贞带来力量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担忧。

这首诗以其深情和激励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告别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它不仅展现了明代中期边境战事频繁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对边境官员的期望。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情感表达和鼓励,展现了友谊和忠诚的力量,同时也传递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对边境官员的期望。 《塞上曲送元美》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羽书和胡烽的形象,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首句中的“白羽”和“霜”字,不仅形容了羽书的颜色和塞外的寒冷,还暗示了形势的严峻。第二句中的“胡烽不断接长安”则表明外族频繁侵犯边境,战报直接送达朝廷,战情紧急。这两句通过紧促的句式和紧迫的感觉,将读者带入了紧张的战争环境中。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军士出征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月夜,展现了壮阔而悲凉的景色。月光照亮了边关,给人一种朦胧而凄清的感觉,增添了边塞的情调。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衬托了情感,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诗中的“西山月”与“边塞”、“胡烽”相呼应,而“征人看月”则交织着思乡之情和立功边塞的雄心。征人们骑马奔赴塞外,抬头仰望明月,既怀念家乡,又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因此,后两句既展现了边塞诗中常见的雄豪悲壮的气质,又带有一种缠绵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和出征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紧张氛围和壮丽景色。诗人通过艺术辩证法,将静与动、物我相融的境界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表里一致的效果。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边塞战争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塞上曲送元美》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照片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

李攀龙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持续了20多年,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清初。他与谢榛、王世贞等人一起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传统。他们致力于恢复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精神,强调文学的纯正和高尚。

李攀龙的文学才华出众,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古典气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

李攀龙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攀龙于1570年去世,享年56岁。他的离世给文坛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永远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猜您喜欢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代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长相思·秋风清

明代 李攀龙

秋风清,秋月明。叶叶梧桐槛外声。难教归梦成。
砌蛩鸣,树鸟惊。塞雁行行天际横。偏伤旅客情。

挽王中丞(八首选二)

明代 李攀龙

其 一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其 二
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旒重徘徊。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