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想前此。
阁下薇花乍紫。
横栏曲、半臂荔红,卷发新梳理黄子。
按鹍弦第四。
忽地。
吴头楚尾。
看看远、海雁又来,眼底空留数行字。
思量那年事。
不合启厢东,夜雨灯暗,桃花,误赚刘郎至。
奈三载寒食,一朝欢聚,手把窄袜弄花绮。
那知梦儿里。
倚徙。
病初起。
况翠帐寒生,晚秋天气。
暮暮朝朝向谁是。
纵迢递关山,梦魂堪寄。
知他去处是百里。
是千里。
毛奇龄(1623—1716)是清初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与他的兄弟毛万龄一起被称为“江东二毛”。他的原名是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初晴、晚晴等。他出生在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因为他的家族来自西河,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西河先生”。
在明末时期,毛奇龄是一位诸生,清初时参与了抗清军事,因此流亡多年才得以出仕。康熙时期,他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被任命为检讨,并充任明史馆的纂修官。然而,不久后他请假回乡,再也没有出仕。
毛奇龄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史和音韵学上,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他所著的《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史集、文集和杂著四部分,共有四百余卷。这些著作对于研究经学和历史学都有很大的价值。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研究清初学术史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路修直。
流目寒山转碧。
林风起、双鸟渺烟,落尽繁英俨秋色。
携愁适远国。
长托孤云庇客。
陂塘晚、垂柳几枝,拂水柔情信千尺。
名都问踪迹。
有暖接华茵,香展尘席。
离居还作京华食。
看众渚绵邈,尺梯悭步,人间何处异路驿。
倦游海东北。
幽恻。
旅怀积。
谩破梦分忧,铺恨成寂。
斜阳徙倚思何极。
但劝影高烛,诉心哀笛。
清歌遥夜,系去晷、借泪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