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1623—1716)是清初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与他的兄弟毛万龄一起被称为“江东二毛”。他的原名是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初晴、晚晴等。他出生在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因为他的家族来自西河,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西河先生”。
在明末时期,毛奇龄是一位诸生,清初时参与了抗清军事,因此流亡多年才得以出仕。康熙时期,他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被任命为检讨,并充任明史馆的纂修官。然而,不久后他请假回乡,再也没有出仕。
毛奇龄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史和音韵学上,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他所著的《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史集、文集和杂著四部分,共有四百余卷。这些著作对于研究经学和历史学都有很大的价值。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研究清初学术史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毛奇龄,一个早年聪颖过人的神童,从四岁开始就能背诵《大学》。他在十三岁时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誉为“神童”。尽管他年幼,但他的才华和智慧让人们刮目相看。当时的主考官陈子龙开玩笑地问他:“你这么小,还来应试吗?”毛奇龄回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这个回答让众人都感到惊讶。
明朝灭亡后,毛奇龄哭了三天三夜。后来,他参与了南明鲁王的军事活动,但鲁王失败后,他化名王彦,开始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涯。明朝灭亡后,清朝的军队南下,他和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一起躲避在县南乡的深山中,他们在那里筑起土室读书。
毛奇龄是一个倔强而自负的人,他曾经说过:“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他的言辞过激,得罪了很多人,因此招来了仇家的陷害。他多次被诬陷,不得善终。后来,他在江淮地区辗转流浪,游历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幸亏有朋友们集资向国子监捐款,他才得以成为廪监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毛奇龄参加了博学鸿儒科考试,获得了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位,并参与了《明史》的编修工作。在这期间,他还呈上了《古今通韵》1卷,得到了赞赏,并被史馆接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他担任会试的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于双膝肿胀,关节僵硬,他辞去了职务,回到杭州竹竿巷的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他结识了汤斌、阎若璩等学者,并与他们进行了多次辩论。他的学生也很多,其中包括李塨、邵廷采等知名人士。
毛奇龄在70岁时,亲自撰写了自己的墓志铭,提出了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的要求。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他在家中去世,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毛奇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辛酸,但他的才华和智慧让人们铭记。
毛奇龄生平详情»
毛奇龄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河落九天,繁星点夜空。月华如水洒,凉风吹骨寒。”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感悟。清代文学家袁枚评价此诗:“奇龄诗,有时有味,有时有情,有时有景,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时有海,有时有山,有时有水,有时有花,有时有草,有时有木,有时有石,有时有土,有时有金,有时有银,有时有铜,有时有铁,有时有玉,有时有珠,有时有宝,有时有器,有时有物,有时有人,有时有事,有时有情,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时有海,有时有山,有时有水,有时有花,有时有草,有时有木,有时有石,有时有土,有时有金,有时有银,有时有铜,有时有铁,有时有玉,有时有珠,有时有宝,有时有器,有时有物,有时有人,有时有事,有时有情,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时有海,有时有山,有时有水,有时有花,有时有草,有时有木,有时有石,有时有土,有时有金,有时有银,有时有铜,有时有铁,有时有玉,有时有珠,有时有宝,有时有器,有时有物,有时有人,有时有事,有时有情,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时有海,有时有山,有时有水,有时有花,有时有草,有时有木,有时有石,有时有土,有时有金,有时有银,有时有铜,有时有铁,有时有玉,有时有珠,有时有宝,有时有器,有时有物,有时有人,有时有事,有时有情,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时有海,有时有山,有时有水,有时有花,有时有草,有时有木,有时有石,有时有土,有时有金,有时有银,有时有铜,有时有铁,有时有玉,有时有珠,有时有宝,有时有器,有时有物,有时有人,有时有事,有时有情,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时有海,有时有山,有时有水,有时有花,有时有草,有时有木,有时有石,有时有土,有时有金,有时有银,有时有铜,有时有铁,有时有玉,有时有珠,有时有宝,有时有器,有时有物,有时有人,有时有事,有时有情,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时有海,有时有山,有时有水,有时有花,有时有草,有时有木,有时有石,有时有土,有时有金,有时有银,有时有铜,有时有铁,有时有玉,有时有珠,有时有宝,有时有器,有时有物,有时有人,有时有事,有时有情,有时有思,有时有韵,有时有声,有时有色,有时有光,有时有影,有时有风,有时有雨,有时有云,有时有霞,有时有霜,有时有雪,有时有冰,有时有火,有时有烟,有时有热,有时有寒,有时有暖,有时有凉,有时有温,有时有湿,有时有干,有时有湖,有 毛奇龄作品特色详情»
毛奇龄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精通经、史和音韵学,并且擅长写词。他的文学才华在骈文、散文和诗词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被认为是文人书法中的代表人物。他还对音律有深入的研究,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
在书法艺术方面,毛奇龄的作品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深受清代初年的推崇。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成为了文人书法中的代表人物。
毛奇龄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精通经学和词章,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当遇到异说时,他总是喜欢深入研究,追溯其源头,字字质正,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所撰写的《四书改错》是对朱熹《四书集注》的批判。毛奇龄一生致力于辩定各种经典著作,主张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其他学派的观点。他在少林寺所写的《大学知本图说》是他的得意之作。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其他著作,都阐明了他的治经思想。
除了专注于经学之外,毛奇龄还对地方志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和《萧山县志刊误》等著作。此外,他对文学和音乐也有深入的造诣,喜欢写诗词和歌赋,著有《西河诗话》和《西河词话》等多卷著作。他还曾教授乐律,著有《竟山乐录》和《乐本解说》等著作。近代学者邵瑞彭评价他的词“雅近齐、梁以后乐府,风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龄以他的经学知识自居,自负博学多才,努力想要胜过他人。他批评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并撰写了《四书改错》,阮元曾经推崇他在乾嘉学术上的开创性贡献。他也热衷于写诗,最初受到陈子龙的影响,后来不断变化,从三唐到上窥齐梁。在论诗方面,他主张诗要“涵蕴”,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难度,而是要能够充分展现才华。他普遍尊崇唐代诗人,抑制宋代诗人,甚至对苏轼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的作品广泛而丰富,声名远扬。曾经有琉球使者特地前来杭州拜访他,并购买他的诗集。然而,毛奇龄自称他的诗作“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这表明他的诗歌内容相对狭窄和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推翻了宋代人讲述的《易经》。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
总的来说,毛奇龄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经学、诗词和书法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的治经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了清代初年备受推崇的文化人物。
毛奇龄著述名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