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大厦倾明知道独木难支,却仍然尽全力支撑危局。秦桧辈如痴儿难办大事,男子汉就要做天下雄奇。上书日众奸贼心惊胆战,忠义心昭日月人人皆知。真的能到新州有饭可吃,所到处有天地保佑安居。
注释:痴儿:指主张向金议和的秦桧。奸谀:奸诈谄媚的人。端能:肯定能。饱吃新州饭:化用黄庭坚“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暗含胡邦衡有和苏东坡一样不幸的命运。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大厦倾(qīng)明知道独木难支,却仍然尽全力支撑危局。
注释:大厦倾明知道独木难支,意指明知道局势危险,但仍然全力支撑。
秦桧辈如痴儿难办大事,男子汉就要做天下雄奇。
注释:秦桧辈如痴儿难办大事,指秦桧等人像痴儿一样无法处理大事情。男子汉就要做天下雄奇,表示男子汉应该有雄奇的气概。
上书日众奸贼心惊胆战,忠义心昭日月人人皆知。
注释:上书日众奸贼心惊胆战,指当奸贼们看到上书的日子,心里都感到惊恐。忠义心昭日月人人皆知,表示忠诚和正义的心意昭然若日,人人都知道。
真的能到新州有饭可吃,所到处有天地保佑安居。
注释:真的能到新州有饭可吃,表示真的能够到达新州并有饭吃。所到处有天地保佑安居,意味着无论到哪里都会有天地保佑,安居无忧。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名叫胡邦衡的人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政策,并上书高宗请求斩杀秦桧的故事。然而,秦桧对此非常愤怒,将胡邦衡贬送到南海边的新州,意图将其置于死地。根据岳珂所著的《程史》记载,胡邦衡的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士大夫因为害怕受到牵连而不敢发表意见,只有王卢溪庭玮写了一首诗来送别胡邦衡。
这个故事发生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当时的高宗统治下,秦桧作为宰相,推行了一系列妥协投降政策,这引起了胡邦衡的不满。胡邦衡认为秦桧的政策是对国家的背叛,他决定采取行动来阻止这一切。
胡邦衡勇敢地上书给高宗,请求斩杀秦桧以挽救国家的危机。然而,秦桧对胡邦衡的举动感到非常愤怒,他决定将胡邦衡贬送到南海边的新州,希望将他置于死地。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惩罚,意在警示其他人不要反对他的政策。
然而,胡邦衡的行动并没有被完全压制住。岳珂在《程史》中记载了胡邦衡的故事,并提到了王卢溪庭玮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送别胡邦衡的,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祝福。这首诗的出现,使得胡邦衡的故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人们看到了胡邦衡的勇气和坚持。
这个故事展示了胡邦衡对国家的忠诚和勇气,以及秦桧的残暴和专横。胡邦衡的行动激励了其他人,让他们看到了反对不公正和不合理政策的重要性。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们对胡邦衡的纪念和敬仰的源泉。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解读,这首诗赞扬了胡邦衡的忠义,同时痛斥了秦桧。首句描述了国家形势危险,大厦将倾,但是胡邦衡仍然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撑危局。这里使用了“拄”和“支”字的呼应,表达了胡邦衡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第三句讽刺了秦桧,将大厦倾覆的责任归咎于他。因为这首诗被欧阳识告密,王庭琏被流放到辰州。与秦桧相比,胡邦衡真正是一个杰出的人物。第四句与第二句相连,强调了男子应该成为天下的奇人,即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撑危局。第五句回应了上一首诗,概括了上四句的内容,强调了上书的威力。第六句赞扬了胡邦衡的忠义,表达了胡邦衡和诗人自己的心怀坦荡,同时批评了朝廷没有人敢说话。最后一句通过变动黄山谷的诗句,来安慰和勉励胡邦衡,表达了只要心怀坦荡,不以迁谪为意,无论身处何地,江山都会保护他平安。这个结尾与上一首诗中“汉廷行召贾生还”的句子相呼应。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其二》赏析详情»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他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以其诗歌雄浑而著称。
王庭珪性格伉厉,个性刚直,不畏权贵,不屈于世俗。他曾经辞官归隐,因为他的诗作送给了胡铨而被贬到辰州。然而,靖康之变后,他表现出对国家的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王庭珪的诗文词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的壮丽和变幻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他的词作也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表达了他对爱情和人生的热切追求。
王庭珪于乾道八年(1172)病逝,享年92岁。他的墓地位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了他的墓志铭碑。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但他的诗作和文化遗产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