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万里桥畔住着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妓,枇杷花环绕着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丛中,她闭门深居。
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注释:
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人,随父官于蜀,父死不得归,遂居于成都,为有名的乐妓。校(jiào)书:即校书郎,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据说武元衡曾有奏请授涛为校书郎之议,一说系韦皋镇蜀时辟为此职。薛涛当时就以“女校书”广为人知。而“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唐才子传》)。
万里桥:在成都南。古时蜀人入吴,皆取道于此。
枇杷(pí pá):乔木名,果实亦曰枇杷。据《柳亭诗话》,这是与杜鹃花相似的一种花,产于骆谷,本名琵琶,后人不知,改为“枇杷”。
扫眉才子:泛指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扫眉,画眉。
管领春风:犹言独领风骚。春风,指春风词笔,风流文采。
《寄蜀中薛涛校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和背后的故事。这首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大约是在805年至820年之间创作的。薛涛是当时一位以辩才和慧黠而闻名的诗人,备受时人称赞。与此同时,王建也曾与薛涛在成都有过一些交往。作者对薛涛的才华非常欣赏,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向他致敬。 《寄蜀中薛涛校书》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元稹的诗句进行解读和评价。文章首先引用了元稹的诗句,将薛涛与卓文君进行比较,认为薛涛在知名度和实际才学方面都超过了卓文君。接着,文章分析了王建的寄赠之作,称赞其出色之处。薛涛居住在成都的百花潭,这里曾是诗圣杜甫的居住地,而薛涛种植菖蒲和枇杷,这些花开的景象被古人视为祥瑞。文章还提到薛涛擅长书法,发明了“薛涛笺”,在巴蜀文化史上留下了佳话。最后,文章解读了元稹诗中的赞美之意,认为薛涛的才情超过了其他才子,而元稹对薛涛的赞美也有一定的保留。整篇赏析通过对元稹诗句和薛涛的评价,展示了薛涛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卓越才华。 《寄蜀中薛涛校书》赏析详情»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在他约46岁的时候,他开始从事官职,先后担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务。后来,他被任命为陕州司马,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司马。
王建与张籍是好朋友,他们的乐府诗在当时非常有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形式,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词而闻名。王建和张籍的乐府诗都非常优秀,被后人广泛传颂。
尽管王建的诗才出众,但他的一生却饱受困苦和挫折。他的诗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贫困和不公平的深切感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王建于835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诗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赏识,但在后世却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至今。